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甲午戰爭 | 中國文化研究院 - 燦爛的中國文明
      • 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中國失敗最慘重的戰事。 簽訂《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極大損害和恥辱,西方列強更自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政府的腐敗暴露無遺,而亡國滅種的危機加速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 日本依靠戰爭爆發,軍事和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1913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8年10月8日 ·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背景. 編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 日本明治天皇. 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3. 2024年5月17日 · 此戰東亞外交格局影響深遠,朝鮮半島正式擺脫了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藩屬國地位,以中國為中心的冊封體制在此時解體,但朝鮮並沒有獲得真正的獨立,其政府在之後逐漸淪為日本的傀儡直至被徹底吞併。

  4. 此戰東亞外交格局影響深遠,朝鮮半島正式擺脫了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藩屬國地位,以中國為中心的冊封體制在此時解體,但朝鮮並沒獲得真正的獨立,其政府在之後逐漸淪為日本的傀儡直至被彻底吞并。

    •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5. A. 甲午戰爭十九世紀末發生在中日之間,是一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戰爭爆發的1894年是中國紀年法的甲午年,因此稱為「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即First Sino-Japanese War)。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在這場政治運動之初就已確立了對外擴張的政策,中國是他們主要的侵略目標。 1874年,日軍侵犯了中國的台灣,設立「都督府」,向軟弱的清政府勒索了軍費白銀50萬兩才撤兵。 1879年,日本又以武力吞併中國的藩屬琉球,改稱為「沖繩縣」。 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6. 進入新世紀以來,除了繼續傷痛與反思甲午戰敗的沉痛教訓外,人們也開始同意應該客觀地看到甲午戰爭對於中國近代化進程,尤其是對於中華民族重新恢復凝聚力的重要影響

  7. 2014年7月25日 · 中國各地近日舉行了多項活動,紀念120年前的甲午戰爭,讓外界擔心中國是否特別的用意。 中日兩國過去這幾年,因為中國所稱的釣魚島、日本所稱的尖閣諸島、亦即台灣所稱的釣魚台列島問題,關係陷入了可謂是前所未見的低潮。 在這種時刻,中國大規模的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也就很容易被解讀成所謂的「操作民族主義或者是民粹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