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 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有效,而且可以快速製成。幾乎從疫情爆發的同時,研究人員就火速開始新冠疫苗的研發。一些製藥公司決定使用一種從未研製出人類用疫苗的技術:信使核糖核酸(mRNA)。
    • 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傳播,比我們一開始想得更容易。新冠病毒爆發之初,西方衛生專家並不認為戴口罩能防止疫情,當時世界衛生組織還表示新冠病毒不會通過空氣傳播。
    • 疫情後很多人在家工作,這將持續下去。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新冠疫情過去之後,視頻會議也不會消失。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全球數百萬人被迫遠離辦公室和平常的工作場所,改變為在家工作。
    • 新冠疫情對社會弱勢群體打擊最大。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新冠疫情對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打擊最大。我們生活的是一個不平等的世界,更糟糕的是,新冠疫情讓不平等現象更為嚴重。
  2. 2021年8月22日 · 疫情影響有多大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3大數據揭露了. 消費減儲蓄飆升、貧富差距擴大. 中央社. 加入追蹤. 2021-08-22. 瀏覽數 116,550+. 去年爆發COVID-19疫情改寫全人類的生活不只是出門須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主計總處最新調查顯示109年台灣人生活習慣也大大改變不只儲蓄大幅飆升消費支出創歷年最大減幅就連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也惡化了。 去年初,COVID-19疫情席捲而來,台灣一度遭逢製造業斷鏈危機,服務業也因為消費信心驟降、業績慘澹。

  3. 2023年1月17日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重複感染者中約有十分之一即1萬多人從來沒有接種過疫苗這類民眾若為高風險族群重複感染的重症風險依舊很高。 相較歐美等多數國家,在2020年疫情初就面臨大量感染,台灣撐到了2022年才出現疫情高峰,且在一年內就有900萬人次感染。 目前台灣的感染率為39.2%,計算英國約為35.9%、美國30.4%、日本25%,以及韓國57.7%。

  4. 2021年1月28日 · 那些疫情改變的事》 贊助專題. Supported by. 本專題由科技部人文司「新冠肺炎影響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計畫」贊助,由台大風險中心與關鍵評論網共同製作。 COVID-19帶來的經濟與社會衝擊,改變產業、公共衛生、醫療體系,甚至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也因此加速宅經濟的蓬勃發展,並且取得環境改善的先機。 如何更加具體描述疫情帶來的影響做好新常態的生活對策? 本節目綜合各領域專家分析洞見,一起了解那些疫情改變的事。 專題目錄. 共 6 篇. 本專題由科技部人文司「新冠肺炎影響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計畫」贊助,由台大風險中心與關鍵評論網共同製作。 COVID-19帶來的經濟與社會衝擊,改變產業、公共衛生、醫療體系,甚至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也因此加速宅經濟的蓬勃發展,並且取得環境改善的先機。

  5. 2020年3月19日 · 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蔓延死亡人數上升感染病例增多變異毒株的不斷出現給防疫帶來更多新挑戰。 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Covid-19為定性為「全球大流行」。 病毒改變了而且仍在繼續改變著千百萬人的生命軌跡變化有短期也有長期國家區域和世界範圍影響更深遠有些甚至不可逆人類歷史的軌跡因此而改變。...

  6. 2020年6月25日 · 特別報導. 「後疫情時代的近未來我們的生活可能發生哪些改變? COVID-19新冠肺炎雖然不是人類歷史上造成最多死亡的傳染病,卻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乃至於全球化的進程。 從微觀的生活層面來看,舉凡人們的社交方式、飲食習慣、娛樂型態,甚至工作模式,都會因這次疫情產生長久的改變。 從巨觀的全球層面來看,這次疫情也會讓全球的產業產業鏈重新洗牌,打亂過去全球化所形塑的世界秩序。 因此《關鍵評論網》試圖從COVID-19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開始,重新描繪出疫情過後的世界。 包括日常生活的飲食、娛樂、醫療、交通,到國家層級的產業、國防等領域,初探「後疫情時代」可能的百工群像與生活樣貌。 TheNewsLens 自製專題. 專題目錄. 共 11 篇. 製作團隊.

  7. 2020年4月10日 · 因應疫情變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政策不斷更新有些甚至翻轉了前期防疫措施例如到底口罩能不能用電鍋乾蒸後重複使用除了咳嗽流鼻水還有哪些症狀需注意? 《報導者》整理出3大類、共6項指揮中心政策改變及說明,並由專家學者一一解析,釐清政策轉變前後的考量和疑慮。 一、社區感染威脅增,防疫政策翻轉. 4月4日,指揮中心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應全面戴口罩。 (攝影/楊子磊) Q:搭乘大眾運輸,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COVID-19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不斷強調,一般民眾只有看病、陪病、探病者需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