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www.wikiwand.com › zh-tw › 臺北市臺北市 - Wikiwand

    臺北市通稱臺北是中華民國的首都及直轄市位於台灣北部的臺北盆地是臺北都會區以及北台灣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2020年臺北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Alpha級國際大都市。 全市劃為12個行政區。 設籍人口約有25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2. www.wikiwand.com › zh-tw › 臺北臺北 - Wikiwand

    臺北 ( 俗字 寫作 台北 )是位於 臺灣 北部的 都市 ,詞義為「臺灣之 北 」;原本做為 地理 名詞用來泛指 北臺灣 ,19世紀後期 臺北建城 後,成為以該城池建立之都市的稱呼 [1] 。 1949年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後,臺北成為 中華民國首都 ,現今為臺灣的政經中樞。 Quick Facts 漢語名稱, 正體字 ... Close.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 狹義的行政區劃上指 臺北市 ,廣義上則指亦可泛指臺北市區及周邊 衛星市鎮 相連而成的 臺北都會區 (臺北 首都圈 ),包括臺北市、 新北市 、 基隆市 ,人口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上還會將臺北都會區擴大為包括 桃園市 所組成的 臺北生活圈 ,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 世界第43大都會區 。

  3. www.wikiwand.com › zh-tw › 臺北市歷史臺北市歷史 - Wikiwand

    臺北市歷史 包括 臺北市 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大都市的歷史過程。. 時間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 陳賴章 墾號開墾 大加蚋 , 1884年 臺北府城 建城, 亦或從1920年 臺北市 建市算起。. 事實上,依照 考古 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維基百科,自由的 encyclopedia. 臺北市行政區劃 係描述與今 臺灣 臺北市 相關之行政區劃沿革,及現今臺北市之行政區劃範圍。 目前臺北市劃分為12區,其中面積最大和最小的行政區分別是 士林區 和 大同區 ,兩區面積分別為62.3682平方公里和5.6815平方公里;人口最多和最少的行政區分別是 大安區 和 南港區 ,2023年底兩區人口分別為291,732人和119,930人;人口密度最高和最低的行政區分別是大安區和 北投區 ,2023年底兩區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25,677人和每平方公里4,268人。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臺北市行政區劃係描述與今臺灣臺北市相關之行政區劃沿革,及現今臺北市之行政區劃範圍。

  6. 臺北市 是臺灣日治中後期(1920年-1945年)存在之州轄市,隸屬於臺北州,為臺北州州治、以及當時臺灣的首府,因而有「島都」的稱號,與被稱為「帝都」的首都東京相呼應。 此為臺北建市之始,創立時的轄屬範圍包含今臺北市的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中山區及大安區,1938年擴大至今松山區、信義區一帶。

  7. 中山區臺灣話:)位於臺灣臺北市中部係因紀念孫中山曾投宿於梅屋敷今國父史蹟館而得名。. 貫穿境內的中山北路最早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敕使街道,沿線設有圓山公園、圓山運動場 等重要設施,進入二戰後時期則因駐臺軍事援助顧問團的成立,使其 ...

  8. www.wikiwand.com › zh-tw › 臺北城臺北城 - Wikiwand

    臺北城 是臺灣在清治時代後期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的城廓座落於今臺北市中正區西北側。 「臺北」都市名稱即來自臺北城的建立。 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 有別於臺北城外的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臺灣話:)或「城中」,是臺北三市街之一;此稱呼也沿用至今,臺北市的「城內次分區」與昔日的城中區即以此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