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原德商東興洋行 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原名為Julius Mannich & CO.」 [1] ,是直轄市定古蹟、 安平五洋行 之一 [註 1] 。 現在該建築是「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 [3] ,展示安平港昔日外貿的歷史,另外也展示了一些與德國相關的事物。 而在建築的前庭,則設有露天餐廳。 沿革 [ 編輯] 東興洋行石牌. 東興洋行門口. 在清廷簽訂 天津條約 ,安平港成為通商口岸後,德國商人東興(Julius Mannich)與彼得森(J. Peterson)來到安平開設洋行 [1] 。 該洋行的主要業務是經營 糖 與 樟腦 的出口,也代理輪船運輸的業務 [1] 。 進入 日治時期 後,由於 鴉片 、樟腦等被收為專賣,導致洋行營業額不如往日,東興洋行遂結束營業 [1] 。

  2. 原德商東興洋行 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原名為「Julius Mannich & CO.」 [1] ,是直轄市定古蹟、 安平五洋行 之一 [註 1] 。 現在該建築是「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 [3] ,展示安平港昔日外貿的歷史,另外也展示了一些與德國相關的事物。 而在建築的前庭,則設有露天餐廳。 沿革. 東興洋行石牌. 東興洋行門口. 在清廷簽訂 天津條約 ,安平港成為通商口岸後,德國商人東興(Julius Mannich)與彼得森(J. Peterson)來到安平開設洋行 [1] 。 該洋行的主要業務是經營 糖 與 樟腦 的出口,也代理輪船運輸的業務 [1] 。 進入 日治時期 後,由於 鴉片 、樟腦等被收為專賣,導致洋行營業額不如往日,東興洋行遂結束營業 [1] 。

  3. 2022年11月25日 · 原德商東興洋行 位於臺南市安平區原名為Julius Mannich & CO.」 [1] ,是直轄市定古蹟、 安平五洋行 之一 [註 1] 。 現在該建築是「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 [3] ,展示安平港昔日外貿的歷史,另外也展示了一些與德國相關的事物。 而在建築的前庭,則設有露天餐廳。 沿革 [ 编辑] 東興洋行石牌. 東興洋行門口. 在清廷簽訂 天津條約 ,安平港成為通商口岸後,德國商人東興(Julius Mannich)與彼得森(J. Peterson)來到安平開設洋行 [1] 。 該洋行的主要業務是經營 糖 與 樟腦 的出口,也代理輪船運輸的業務 [1] 。 進入 日治時期 後,由於 鴉片 、樟腦等被收為專賣,導致洋行營業額不如往日,東興洋行遂結束營業 [1] 。

    • 地區
    • 相關
    • 外部連結

    廣州

    行(粵語拼音: hong4)最初指建在廣州城牆外,靠近珠江的成排的建築,它們在廣州一口通商期間被用來接待外國貿易商和存放購買的產品,由公行(Cohong)來主持。公行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控制,如潘振承家族。 廣州十三行(英語:Thirteen Factories 或 Thirteen Hongs of Canton),又稱廣東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指清朝沿用明朝之習慣稱呼廣州對外貿易特區內的十三家行商。 行在火災後幾次遷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1842年)後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為五口通商以及香港割讓英國作為殖民地,廣州失去了對外貿易的壟斷地位。

    香港

    在香港,行指洋行、商行、(貿易)商號。怡和洋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最早在香港設立的洋行之一。

    安平五洋行:曾於今臺灣臺南市安平區設立據點的東興、唻記、德記、怡記及和記等「五大洋行」。
    台灣大百科全書——洋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國家文化資料庫——美商洋行[永久失效連結]
    黃光域:外國在華工商企業辭典——西中行名對照表[永久失效連結]
  4. 德記洋行 (Tait)是在 十九世紀 時 英國 與 中國 通商時所成立的 洋行 之一,幾經轉手,目前是中華民國 統一集團 旗下的 貿易 公司 ,總部設於 台北市 大安區 ,工廠設於 台南市 麻豆區 ,並在 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股票上櫃 ( 櫃買中心 : 5902 ) [1] 。 簡史 [ 編輯] 1845年,英國人James Tait在 福建 廈門 成立德記洋行,屬於 英屬東印度公司 。 於 台南 安平港 開港時,在1867年成立安平據點並興建 營業廳舍 ,1878年在台北淡水(今 新北市 淡水區 )成立營業據點,1887年在台北 大稻埕 (今 台北市 大同區 )成立營業據點。

  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 :23.003469°N 120.160244°E. 原英商德記洋行 位於 臺灣 臺南市 安平區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 該建築是英商 德記洋行 在安平開港後於臺南安平所設立的據點,為當時的 五洋行 之一 [註 1] 。 現為臺南安平知名景點之一。 沿革 [ 編輯] 主條目: 德記洋行. 德記洋行的側面. 德記洋行二樓拱廊. 清 咸豐 八年(185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 天津條約 ,開安平及淡水為 通商口岸 。

  6. 原英商德記洋行 位於 臺灣 臺南市 安平區 ,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 該建築是英商 德記洋行 在安平開港後於臺南安平所設立的據點,為當時的 五洋行 之一 [註 1] 。 現為臺南安平知名景點之一。 沿革. 德記洋行的側面. 德記洋行二樓拱廊. 清 咸豐 八年(1858年),清朝與英國簽訂 天津條約 ,開安平及淡水為 通商口岸 。 安平正式開港後, 同治 六年(1867年)五月,原在中國 廈門 的德記洋行派代表馬遜(J.C. Masson)與布爾士(R.H. Bruce)來台發展,並向 臺灣道 租借英國駐安平 領事館 (今 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 )北側海灘地興建洋房倉庫,同時在台北也設有據點;其主要業務是出口 茶葉 [2] ,亦有經營 糖 及 樟腦 等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