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孔子對自己在三十歲時的自我評價

      • 「三十而立」是孔子對自己在三十歲時的自我評價。 三十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立」,代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 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www.ourchinastory.com/zh/5695/「三十而立」是甚麼?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8年9月13日 ·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這裡的""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三十而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 這裡想像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著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了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 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嗎? 這麼說不是很唯心?

    • 概觀
    • 成語解釋
    • 成語典故
    • 理解
    • 修正
    • 原文
    • 譯文
    • 賞析
    • 作者

    三十而立是一個漢語成語,來源於《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

    言:謙卑 中 傳遞祥和!

    行:舉止 彬彬有禮!

    現常用來指人開始有所成就。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孔子還說:“立於禮。”(《論語 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 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對於“三十而立”這句評語,後人給出的解釋有很多,比較受認同的說法是“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於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徵。在對生命之"立"反思意識有所忽視和遺忘的公元2017年,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一己之見:

    不能理解為“成家立業”。子曰:“不知禮,無以立”。因此三十而立應該理解為“三十而知禮”。

    三十而立!

    孔子說的是“吾......三十而立......”,是指孔子說他學習、理解和運用周禮的一個過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系列的話,是孔子很自謙地表達自己在學習、理解和運用周禮的過程。十五志學,到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個非常謙虛的人,而他的一生極力推行的,就是周禮。而這段話,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為人和理想。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同樣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一般人的理解是,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實際上應該是,十五歲有志於學術體系的建立,三十能夠建立自己學術體系的初步雛形,四十能夠把自己的學術體系拾遺補缺較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天性如此,難做寸進而與人鬥牛,六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不過如此,你們愛說不說,七十宣傳自己的學術體系本應如此,面對質疑、求教,能夠從心所欲解釋自己的學術體系。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四十歲到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三十而立》選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為政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比較可信的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3. 談到三十而立』,而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打開網頁網上兩種意思一種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 成語: 三十而立 [修訂本參考資料],注音: ㄙㄢ ㄕˊ ㄦˊ ㄌㄧˋ,釋義: 語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歲始能自立於社會,並有所成就。

  5. 回頂端. 字詞:三十而立,注音:ㄙㄢ ㄕˊ ㄦˊ ㄌㄧˋ,釋義:語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歲始能自立於社會並有所成就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耆卿比及你在花街裡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可不道三十而立

  6. 解釋. 語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三十歲始能自立於社會,並有所成就。.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耆卿,比及你在花街裡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可不道 三十而立 !. 重編國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