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切現象的生起是由於適當的因緣聚合而一切現象的消失也是由於因緣變化的緣故。 中國道家和儒家則援用《易經》的說法。 「易」是變化的意思,持續不斷地變化,並稱之為「生」。 由於因緣不斷變化──一切現象都是恆常在變化的,所以生生不息。 一般人見到一切事物在生生滅滅,但《易經》卻認為沒有滅,而是生生不息。 如果看見某物消失了,那就是錯過了看到他物的生起。 因緣和空 與禪不可分. 依佛教的觀點,當因緣變化,現象就會生起;現象是依因緣而生,而因緣是暫時、不斷在變化的,所以現象本身也是暫有的。 由於只是暫有,所以並非真實的存在,因此也是空的。 空並不是說沒有任何一物存在,而是說沒有一個永恆的、不變的「有」。 因為是空的,所以一切現象和「有」能夠生起;因為是空的,所以沒有一物是永恆不變的。

  2. 2017年10月24日 · (1)消失的旋火輪. 旋火輪在空中畫圈時這個圓圈假使是100個點所形成的其實在我們看到的當下99個點都已消失換句話說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點而已但我們誤以為所有的點都還在這就像我們的念頭一樣前一念已經消失了我們卻不斷的以後一念在跟它互動我們緊抓著前念不放因此有認知的真心就變成沒有認知能力的相了

  3. 2022年5月1日 · 原來的種子消失了於此同時彷若從一個的形象邁向無我」,因而有了未來的樹木花果。 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想想看,一顆橡實裡蘊含了多麼強悍的能量! 你把它埋在土裡,它就會長成一顆巨大的橡樹! 你把一隻羊埋在土裡,它只會腐敗而已。 」種子抽芽之後,毫無懸念地向下扎根,緊緊抓住土地讓自己站得更牢,同時鞏固大地;向上張開的枝椏、長出千億的綠葉、百億的果實,滋養無數眾生的生命。 生命不再為一己而存在,卻是生生世世與一切眾生休戚與共、同榮共生。 這便是《華嚴經.十迴向品》中菩薩道的精神:「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菩薩為何不安住於無上清涼的涅槃樂土? 因為不忍眾生沉溺生死苦海,而獨自登上安樂的彼岸。 要有種子才能成就園林,種子如同眾生的菩提心,需要好好的呵護、保存與長養。

  4. 讓心像菩薩一樣柔軟. 從我受 菩薩戒說起. 受戒之後,我的瞋心不知不覺地消失了,不用去刻意壓制,整個心是柔軟的。. 我當時並未很在意自己這種變化,直到一個多月後同修無意間透露,. 家中小菩薩感覺到我的改變而欣然地對她說:「我看爸爸這次是真的 ...

  5. 禪用各種具體的方法來集中心念,包括數息、觀呼吸、觀身體的部位、觀某種聲音等等,目的在於讓一個充滿煩惱與繫縛的散亂心,成為集中的心,進而達到內外環境都能統一的一心。 由於我們無法集中心念而導致心的散亂,而煩惱也因此而形成。 傳統的各種印度禪定方法,教導人們如何從這令人不滿意的狀況中解脫出來。 禪的最高教法不是仗著印度的瑜伽技巧或心念的集中,反而是超越它們。 不過,對於禪修初學者而言,這些基礎的心的訓練,仍是必要的。 歷代祖師教禪 觀察自心開始. 歷代的祖師典籍中,也有這些根本方法的教導。 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建議我們,學習禪修應從觀察自心開始──獨坐靜處,將身挺直,衣服放寬鬆,沒有束縛,放鬆身體、神經和心情,按摩數次,讓身心調和。 接著他描述運用這個方法可以達到的層次。

  6. 2019年9月1日 · 一段時間後,突然覺得整個身心就是話頭,當一動念想抓取這種感覺時,感覺便消失了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禪期印象最深刻的,是溫哥華的「好山好水好環境」,但菩薩們並未因此懈怠,反而更精進,就像來到禪修高階班,原來溫哥華是 ...

  7. 2016年5月27日 ·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是由《學佛五講》的作者,弘講佛法三十餘年的常延法師所撰寫,甫一完稿,就收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是被當時正準備出家的常延法師所擱置。 近年來因為法師關注老年安養問題,法師認為,老人安養議題與中陰身探討,具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因此再次促成出版因緣。 本書初步完成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於中陰身議題的整理和研究。 在宗教信仰方面,透過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讀者區別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的不同。 尤其對於中陰身「轉身歷程」和「身心情境」有詳細描述,讓我們明白臨終時中陰身被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因此可為臨終關懷實務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之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臨終時提起正念、平靜以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