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 廣義上包括 種植業 、 林業 、 畜牧業 、 漁業 、 副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將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各行業分為 三個產業 , 農業 為「 第一產業 」,是支持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中國南方地區農田多以水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 北方地區農田多以旱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 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熱量較低,降水偏少,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主要種植小麥。 歷史 [ 編輯] 主條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史 、 中國農村政治經濟體制 和 三農問題. 1952年山西棉花豐收. 第二次國共內戰 時期, 中國共產黨 在其控制的 解放區 進行土地改革。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466億元重工業僅占總產值7.9% [444],而被視為農業國家 [445]。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先是採用計劃經濟的體制改革開放後朝向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的混合經濟 [446] [447]。

  3.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4. 1980年代農業經濟改革.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史. 4000餘年來中國一直是農民為主的國家到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時, 農業 仍是主軸,幾乎所有的 耕地 都在 耕作 ;幾個世紀前建成的 灌溉 和 排水 系統運作良好, 精耕細作 的方式已經產生了相對較高的產量。 有限的古老耕地仍可用於支持 人口增長 和 經濟發展 。 但是, 大躍進 造成了農業生產的大幅下降(1958-1960年),這之後,1980年代實施的農業改革提高了單位產量,而且後續還有增長。 自1949年以來 [ 編輯] 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領導人嘗試了各種大規模的社會實驗來促進農業生產。 首先,一個大規模的 土地改革 計劃消除了 地主 ,並將土地交給了實際耕種者。

  5. 全球農業重要百大問題與對我國農業之啟示. 科技處 李宜映. 台灣經濟研究院.葉元純. 一 . 前言. 半世紀來全球糧食生產雖已有豐碩的成長,而全球當前最重大的挑戰,是如何供養在 21 世紀中後期約 90 多億的人口。 尤其受到氣候變遷、能源安全、區域飲食習慣的轉變等影響,在不調漲糧食價格的情況下,若要滿足此一需求量,全球預估還需要增加 70% 以上的糧食供應量。 因此,農業目標不再單純只是加強其生產力,而是需要在地域生產、農村發展、環保、社會正義及糧食消費之關係間作最適當的資源分配。 此外,農業的另一項挑戰將來自於如何研擬國內與國際政策以永續的使用土地,以及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6. 其他人也問了

  7.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 總統讓台灣的農業更有競爭力 跟上新時代 創造新價值. 總統接見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理監事首席及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 中華民國110年09月28日. 蔡英文總統今28日上午接見國際同濟會台灣總會理監事首席及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時表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政府除投入預算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及推動農糧產業機械化設備現代化讓台灣的農業更有國際競爭力今年也配合振興五倍券再一次推出農遊券來幫助農民及受到疫情衝擊的農業相關產業期盼創造更多農村旅遊商機提高農產品銷售量。 總統致詞時表示,上個月同濟會剛舉辦全國年會,當時她透過錄影向同濟會會友致意,很高興今天就能跟大家見面。 同濟會不僅為台灣做公益,也鼓勵專業人士。

  8. 陸上分別與 朝鮮 、 俄羅斯 、 蒙古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阿富汗 、 巴基斯坦 、 印度 、 尼泊爾 、 不丹 、 緬甸 、 寮國 和 越南 接壤,海上從北部至南部分別隔 黃海 、 東海 、 南海 與 韓國 、 日本 、 菲律賓 、 馬來西亞 、 汶萊 相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所轄領土分為 23 個 省 、 5 個少數民族 自治區 、 4 個 直轄市 和 2 個 特別行政區 ,其中 藏南地區 、部分 南沙島礁 以及 臺灣地區 未實際或有效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總數超過14億,約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 境內 民族 眾多,統稱 中華民族 ,其中 漢族 人口占絕大多數,其餘55個民族被稱為 少數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