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主動脈剝離術後壽命(術後存活率) 根據國內外文獻報告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1年約66%5年為46% 】,存活率與病患年齡、病情嚴重度、伴隨疾病嚴重度相關。

  3. 2024年4月8日 · 主動脈剝離的存活率因為疾病的不同存活率也會存在相當的差異主動脈剝離主要分為A型和B型A型夾層目前也是一種全世界的難題根據文獻報導手術的死亡率在10%-30%不等近十幾年來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包括人工血管材料等的進步現在夾層的死亡率已經較大幅度的降低急性A型夾層的手術死亡率在10%左右已經明顯低於世界其它國家的死亡率慢性夾層的死亡率在5%左右手術效果都是較為良好。 B型夾層傳統的手術是開刀,患者的手術死亡率也較高,現在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腔內技術的發展,死亡率也是明顯下降,經過手術治療以後,對於95%以上的患者可以得到存活。 最終更新日:2024-04-08. 閱讀更多文章.

  4. 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次手術治療後約有七至八成的病人會有殘留的遠端主動脈剝離根據定義這些病人即為慢性B型主動脈剝離如前段文章所述其治療主要是以藥物控制血壓並搭配定期的電腦斷層檢查為主在主動脈顯著擴大的病人才進行第二

  5. 以長期預後而言手術仍比藥物治療有較長的存活率統計學上以三年為例90% 69% )。 手術的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以置換升主動脈或至主動脈弓及去除內膜撕裂處為主要目的以避免病患發生升主動脈破裂及改善各器官缺血情況相對於近端型的主動脈剝離遠端型( B 型或 TypeII 的急性主動脈剝離是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 據 IRAD 統計,如以藥物治療而言,院內治療死亡率接近 10% ,手術治療大約接近 20%。 會有如此差異是因為需要手術治療的病患大都是已經破裂、臨破裂及開始有其他器官衰竭,當然在此情況下手術之失敗率將會大為提高。 遠端型的主動脈剝離之手術方式也是以置換破裂或是即將破裂之主動脈,及去除內膜撕裂處為主之治療方法。

  6. 當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發病時,若沒有盡快進行適當的醫療處理,在48小時內會有約 50% 的人死亡,且平均每一小時會增加 1-2% 的死亡率,此外,在一週之內破裂者超過75%,所以當患者被診斷為A型主動脈剝離時,一定要盡快接受手術的治療根據國際主動脈剝離登錄組織(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ortic Dissection, IRAD)的統計,長期未控制良好的高血壓是一個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其他如先天性或後天所造成的各種狀況(表一)也都是加重導致主動脈剝離的因素。 致病機轉.

  7. 2018年1月8日 · 主動脈剝離是個不常見但致死率很高的急症如果未經適當處理病情可能迅速惡化死亡率高達90%。 根據國外的統計平均每年每百萬人口中約有530個主動脈剝離病例產生。 其中約有21%的病人在到醫院 前就已死亡。 此病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疾病發生前毫無症狀所以當個人與家庭成員面臨此突發疾病需接受重大手術時身心均面臨巨大的衝擊。 若能適時提供相關醫療資訊,減輕個案和家屬內心焦慮與無助,並適時給予心理支持,以協助病患與家庭成員共同渡過疾病過程中的緊張不安與無助,儘早回歸健康平靜的生活。

  8. 藉由身體檢查與非侵入性造影及時進行診斷,隨後盡速給予醫藥與手術治療,才能有效改善急性主動脈剝離病人之存活率。 流行病學. 升主動脈的主動脈剝離發生率,為降主動脈剝離的兩倍升主動脈剝離最常發生在50 至60歲的病人,降主動脈剝離則稍晚(60 至70 歲之間)。 主動脈剝離的真正盛行率極難判定,發生率約在每年每100,000 人2.9 至3.5個病例之間。 病理生理學. 主動脈壁分為三層:接觸血流的內膜、中膜與最外層的外膜。 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特徵為血液流入中膜內,而迫使內膜與外膜分離所導致快速形成內膜剝離瓣。 內膜剝離瓣分隔真腔(主動脈內的正常血流路徑)與假腔(中層內的新血流路徑)(圖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