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依據曾文水庫計畫工作概要建設的項目包括水庫大壩導水隧道溢洪道發電廠及後池堰等曾文水庫採用大壩型式總蓄水容量89,200萬立方公尺主壩以滾壓式土石壩為主體河床以上土石壩高度達136.5公尺壩頂長度440公尺大壩體積1,140萬

    • 讓帳面數字回到統計的源頭
    • 正視水資源的空間特性及局限
    • 農業用水與工業用水 高估還是低估?
    • 農業用水的多功能與社會價值
    • 臺灣水資源治理的科學基礎仍有待拓荒

    以經濟部水利署2018年各標的用水統計年報的用水量數據來看,臺灣全年總用水量是167.1億噸,其中農業用水118.9億噸、生活用水31.6億噸、工業用水16.7億噸,這樣的數據大略占總量的71.1%、18.9%、10.0%,似乎我們得想辦法減少農業用水的量體。但細究灌溉用水的來源,依據農委會《2015農業灌溉白皮書》,分別為河川直接引水(60%)、河川壩堰取水(20%)、水庫放水(10%)、區域排水回歸再利用(6%)、水利會抽取地下水(4%)。 其中「河川直接引水」的數據,2019年農田水利處之數字看板特別註明「河川引水量計算方式為灌溉用水量扣除地下水取水量及水庫壩堰供水量」,但為什麼這個數據是這樣的推估值呢?因為過往的農田水利會並無在河川引水道裝設任何水量監測裝置,也沒有任何工作人員在現場...

    其次,應注意到各區域用水目的不同,以花蓮、臺東地區的水資源為例,歷年95%以上的用水標的都是農業用水,但該區域農業用水如果不做農業使用,又該挪作哪些用途?除此之外,我們得仔細分析各區域的差別,依據經濟部水利署2018年各標的用水統計年報的統計資料,東部地區一期稻作每公頃的灌溉水量為5萬482公噸,相較於南部地區二期稻作每公頃灌溉水量6,436公噸,其實有近8倍的差距,這是因為東部的農業用水不受競合影響,而得以讓溪流、湧泉水不斷重複流過田區,但這無疑也膨脹對農業用水的總量推估(表一)。 實質發生農業缺水的西部地區,個別水資源的分配概況又是如何?以北部的用水量來做分析,根據2018年各標的用水統計年報,北部農業用水使用北部總用水量高達46.50%,但如前所述,農業用水高達80%來自河川直接引水,...

    臺灣農業用水為何會在結構上不斷高估?細究其因來自於1990年代水租改由政府買單,農田水利會的收入不再仰賴農民繳交水租,而都市、工業的發展卻未實質處理相關課題,僅是簡易地被自來水公司及工廠以農業用水餘水,以調撥、購買名義,將帳面屬農業用水資源,實際移轉給其他用水標的。 不僅農業用水的帳面數據聞風不動,工業用水同樣也是,農業用水是不合理的高,工業用水卻是不合理穩定的低。臺灣工業用水的數字,歷年數值看來總是穩定低檔,但如果細究其估算的邏輯,仍舊使用1984年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的行業別水量估算,再乘以工業面積,估算出工業用水量。依據2018年經濟部統計處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臺灣握有工廠登記證的工廠是8萬8,784家,但自來水公司的用水度數分段統計表來看,登記為工業用水的家數卻僅3萬6,369...

    常不易進行產業升級,因為現行的灌溉系統是水稻本位,也就是以水稻栽種、雜糧種植交錯的地景出發,嘉南大圳在系統設計上,因為總體水量不足,畫分出三年一期、三年二期水稻田區;但蔬菜種植需要的是噴灌系統,也就是需要小區塊的水資源儲存,透過沙濾等過濾方式,將水資源長時間低量有效運用。簡單來說,臺灣農業的經營模式是一套適應臺灣乾季、雨季差異過程的策略,臺灣的水稻產業有效運用短雨季、強降雨量的特性,達到降低洪泛威脅。同時,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水田公益機能評估與實例探討計畫」,劉振宇教授的研究成果顯示,水稻產業的田區因為有阻水下滲的牛踏層,反而製造長期蓄水、穩定入滲補注的效果,每年提供至少6座翡翠水庫的地下水補充量。 目前農業用水排水一直扮演著中下游取水口稀釋汙染風險的重要水資源,以農業的經營模式來看,...

    近期的休耕爭議,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氣候變遷影響,更牽涉公部門改制過程的科學決策。其實在2017年後,許多農田水利會也開始推動智慧灌溉,導入當代的水利、GIS系統,透過更多的數近期的休耕爭議,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氣候變遷影響,更牽涉公部門改制過程的科學決策。其實在2017年後,許多農田水利會也開始推動智慧灌溉,導入當代的水利、GIS系統,透過更多的數據掌握,做出更合適的判斷,這件事情不單要繼續做,更要擴大地做,同時讓臺灣水利學界能夠協助全面掌握,健全各產業的水資源帳。 農業用水實質上到底有多少水資源是與自來水系統競合,這件事情也是需要細緻釐清,目前農業用水是10%以內來自水庫,而取用自壩堰的農業用水則是20%,應通盤了解這些壩堰有多少與自來水系統連通,是否容易發生競合關係。至於區域排水回歸再利用...

  3. 2020年大圳的源頭 烏山頭水庫即將迎來完工90年的紀念原先只預計使用50年的水庫如何透過保養與加固持續服役」,是一大問題,「跟我們同時間蓋的大壩都退役了只有我們還在

  4. 對亮哥生態養殖場來說水庫的建設不僅用於穩定水質事實上負責任的鯛魚養殖國際基準認證項目就包括水源取得, 養殖用水必須取自於地表水,因此所使用的水源大多來自雨水,不抽取地下水。 周志亮堅持場內不噴灑任何除草劑,全仰賴人工除草,避免魚塭生物受到影響。 「由於水庫內沒有養殖生物,病原菌就沒有過多宿主可寄生,病原量也會隨之降低,以達到環境上生物防治的概念。 」冉繁華建議,養殖業者可將總養殖區域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作為水庫使用,水庫建設地點可選在較有人車往來的位置,讓養殖生物遠離感染源。 水引進水庫後,先進行初步的生物性或化學性消毒,例如透過合法消毒劑二氧化氯、漂白水消毒,接下來施肥、培養藻水, 維持水色穩定,最後將水引入魚塭內。 養殖環境管理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

  5. 目前全國重要供給農業用水水庫除曾文 烏山頭水庫以外其餘水庫皆接近滿庫北部中部及東部地區的河川流量也屬正常穩定評估可依灌溉計畫常態供灌但高雄地區因近期降雨不佳旗山溪甲仙堰流量目前不到4cms秒立方公尺),水情相對吃緊農水

  6. 一些農民難以負擔的大型水利工程如彰化莿仔埤圳則直接由日本政府出資稱為官設埤圳」,同樣也設有水利組合會員是蒙受水利的地主佃農等等但水利組合委員由地方的廳長遴選水利設施的保護措施也比一般公共埤圳更嚴格不過這些官方建設的官設埤圳在1920年時又改制成公共埤圳讓渡給所在的州廳經營隔年逐漸改為水利組合由廳長或知事任命組合長。 1922年,臺灣水利事業管理正式進入「水利組合時期」,廢除「公共埤圳及官設埤圳規則」,並規定水利組合為「法人」。 1901年到1922年奠定了現代臺灣農田水利會的起源,此時地水利組合有自治之名,卻無自治之實。 不過日治時期雖高度控制水利組合,但原本私人埤圳指定為公共埤圳後,日本政府仍未直接將水利組合納為行政機關。

  7. 一、 推動小水力發電發展具體成果. 農田水利設施依場域條件可發展不同規模之小水力發電系統例如農水署臺中管理處運用后里圳幹線3.6公尺水頭落差設置后里圳低落差示範電廠嘉南管理處也運用烏山頭水庫豐沛水力條件設置烏山頭電廠西口電廠及八田電廠而位於東部水資源豐富地區的臺東管理處亦善用圳路有利發展條件設置卑南小水力發電廠及關山圳沉砂池小水力發電廠花蓮管理處也設置太平渠小水力電廠雲林管理處也推動設置2座南岸聯絡道小水力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