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結構照明顯微鏡是一種基於技術的高解析度顯微鏡,能夠克服光學顯微鏡中因為光繞射極限而造成的有限解析度。 原理 以往,由於光的繞射極限,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被限制在200 nm或更大。

  2. 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原理. 一般的 生物顯微鏡 主要由物鏡、目鏡、鏡筒、載物台和反射器組成。. 透過物鏡放大載物台上的物體,即可透過目鏡觀察到放大的影像。. 數位顯微鏡 則使用CAMERA和光放大器將即時影像輸出到顯示器。. 望遠鏡也有類似的結構,用於 ...

  3. 顯微鏡 泛指將微小不可見或難見物品之影像放大而能被肉眼或其他 成像儀器 觀察之工具。 日常用語中之顯微鏡多指 光學顯微鏡 ,放大倍率和清析度(聚焦)為顯微鏡重要因素。 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 荷蘭 的 查哈里亞斯·楊森 及其子所首創。 顯微鏡的類型有許多。 最常見的(和第一個被發明的)是 光學顯微鏡 ,其他主要的顯微鏡類型包括 電子顯微鏡 、 掃描探針顯微鏡 等。 發明 [ 編輯] 最早的顯微鏡是1611年在 荷蘭 製造出來,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 同時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也製造了顯微鏡。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 義大利 科學家 伽利略 。 他在1611年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複眼進行了描述。

    • 概觀
    • 發明過程
    • 顯微鏡結構
    • 顯微鏡解析度
    • 顯微鏡分類
    • 光學顯微鏡
    • 電子顯微鏡
    • 儀器結構
    • 成像原理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誌。主要用於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顯微鏡分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詹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波長的1/2,國內顯微鏡機械筒長度一般是160毫米,其中對顯微鏡研製,微生物學有巨大貢獻的人為列文虎克、荷蘭籍。

    顯微鏡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於醫生治療疾病。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複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光學顯微鏡由目鏡,物鏡,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壓片夾,通光孔,遮光器,轉換器,反光鏡,載物台,鏡臂,鏡筒,鏡座,聚光器,光闌組成。

    D=0.61λ/N*sin(α/2)

    D:解析度

    λ:光源波長

    α:物鏡鏡口角(標本在光軸的一點對物鏡鏡口的張角)

    偏光顯微鏡

    偏光顯微鏡(Polarizing microscope)是用於研究所謂透明與不透明各向異性材料的一種顯微鏡,在地質學等理工科專業中有重要套用。凡具有雙折射的物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就能分辨的清楚,當然這些物質也可用染色法來進行觀察,但有些則不可用,而必須利用偏光顯微鏡。反射偏光顯微鏡是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對具有雙折射性物質進行研究鑑定的必備儀器, 可供廣大用戶做單偏光觀察,正交偏光觀察,錐光觀察。

    光學顯微鏡

    通常皆由光學部分、照明部分和機械部分組成。無疑光學部分是最為關鍵的,它由目鏡和物鏡組成。早於1590年,荷蘭和義大利的眼鏡製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明視野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螢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微分干涉差顯微鏡、倒置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有與光學顯微鏡相似的基本結構特徵,但它有著比光學顯微鏡高得多的對物體的放大及分辨本領,它將電子流作為一種新的光源,使物體成像。自1938年Ruska發明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至今,除了透射電鏡本身的性能不斷的提高外,還發展了其他多種類型的電鏡。如掃描電鏡、分析電鏡、超高壓電鏡等。結合各種電鏡樣品製備技術,可對樣品進行多方面的結構 或結構與功能關係的深入研究。顯微鏡被用來觀察微小物體的圖像。常用於生物、醫藥及微小粒子的觀測。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台式顯微鏡,主要是指傳統式的顯微鏡,是純光學放大,其放大倍率較高,成像質量較好,但一般體積較大,不便於移動,多套用於實驗室內,不便外出或現場檢測。

    暗視野顯微鏡

    暗視野顯微鏡由於不將透明光射入直接觀察系統,無物體時,視野暗黑,不可能觀察到任何物體,當有物體時,以物體衍射回的光與散射光等在暗的背景中明亮可見。在暗視野觀察物體,照明光大部分被折回,由於物體(標本)所在的位置結構,厚度不同,光的散射性,折光等都有很大的變化。

    相位差顯微鏡

    相位差顯微鏡的結構: 相位差顯微鏡,是套用相位差法的顯微鏡。因此,比通常的顯微鏡要增加下列附屬檔案: (1) 裝有相位板(相位環形板)的物鏡,相位差物鏡。 (2) 附有相位環(環形縫板)的聚光鏡,相位差聚光鏡。 (3) 單色濾光鏡-(綠)。 各種元件的性能說明 (1) 相位板使直接光的相位移動 90°,並且吸收減弱光的強度,在物鏡後焦平面的適當位置裝置相位板,相位板必須確保亮度,為使衍射光的影響少一些,相位板做成環形狀。 (2) 相位環(環狀光圈)是根據每種物鏡的倍率,而有大小不同,可用轉盤器更換。 (3) 單色濾光鏡系用中心波長546nm(毫微米)的綠色濾光鏡。通常是用單色濾光鏡入觀察。相位板用特定的波長,移動90°看直接光的相位。當需要特定波長時,必須選擇適當的濾光鏡,濾光鏡插入後對比度就提高。此外,相位環形縫的中心,必須調整到正確方位後方能操作,對中望遠鏡就是起這個作用部件。

    視頻顯微鏡

    將傳統的顯微鏡與攝象系統,顯示器或者電腦相結合,達到對被測物體的放大觀察的目的。最早的雛形應該是相機型顯微鏡,將顯微鏡下得到的圖像通過小孔成象的原理,投影到感光照片上,從而得到圖片。或者直接將照相機與顯微鏡對接,拍攝圖片。隨著CCD攝像機的興起,顯微鏡可以通過其將實時圖像轉移到電視機或者監視器上,直接觀察,同時也可以通過相機拍攝。80年代中期,隨著數碼產業以及電腦業的發展,顯微鏡的功能也通過它們得到提升,使其向著更簡便更容易操作的方面發展。到了90年代末,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晶圓要求顯微鏡可以帶來更加配合的功能,硬體與軟體的結合,智慧型化,人性化,使顯微鏡在工業上有了更大的發展。 隨著CMOS鏡頭技術在顯微鏡領域套用的成熟,及數碼輸出技術的發展,其市面上的視頻顯微鏡,不僅有通過PC機來顯示顯微圖片的視頻顯微鏡,還有顯微鏡本身有獨立螢幕的視頻顯微鏡,例如3R的MSV35;有可通過無線傳輸方式可移動的無線視頻顯微鏡,其都脫離了PC機的顯示,例如3R的WM401TV、WM601TV,且其CMOS鏡頭的顯微鏡其大小要比傳統的顯微鏡更加精巧,可套用於現場進行顯微觀測。

    現在電子顯微鏡最大放大倍率超過1500萬倍,

    1931年,德國的M.諾爾和E.魯斯卡,用冷陰極放電電子源和三個電子透鏡改裝了一台高壓示波器,並獲得了放大十幾倍的圖象,發明的是透射電鏡,證實了電子顯微鏡放大成像的可能性。1932年,經過魯斯卡的改進,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達到了50納米,約為當時光學顯微鏡分辨本領的十倍,突破了光學顯微鏡分辨極限,於是電子顯微鏡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美國的希爾用消像散器補償電子透鏡的旋轉不對稱性,使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有了新的突破,逐步達到了現代水平。在中國,1958年研製成功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其分辨本領為3納米,1979年又製成分辨本領為0.3納米的大型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雖已遠勝於光學顯微鏡,但電子顯微鏡因需在真空條件下工作,所以很難觀察活的生物,而且電子束的照射也會使生物樣品受到輻照損傷。其他的問題,如電子槍亮度和電子透鏡質量的提高等問題也有待繼續研究。

    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主要用途: 該儀器具有超高解析度,能做各種固態樣品表面形貌的二次電子象、反射電子象觀察及圖像處理。 具有高性能x射線能譜儀,能同時進行樣品表層的微區點線面元素的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分析,具有形貌、化學組分綜合分析能力。

    光學顯微鏡結構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構造主要分為三部分:機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學部分。

    ◆機械部分

    (1)鏡座:是顯微鏡的底座,用以支持整個鏡體。

    (2)鏡柱:是鏡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連線鏡座和鏡臂。

    (3)鏡臂:一端連於鏡柱,一端連於鏡筒,是取放顯微鏡時手握部位。

    光學顯微鏡

    光學顯微鏡主要由目鏡、物鏡、載物台和反光鏡組成。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焦距不同。物鏡的凸透鏡焦距小於目鏡的凸透鏡的焦距。物鏡相當於投影儀的鏡頭,物體通過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普通的放大鏡,該實像又通過目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經顯微鏡到人眼的物體都成倒立放大的虛像。反光鏡用來反射,照亮被觀察的物體。反光鏡一般有兩個反射面:一個是平面鏡,在光線較強時使用;一個是凹面鏡,在光線較弱時使用,可會聚光線。

    電子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鄰兩點的最小間距來表示。20世紀70年代,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約為0.3納米(人眼的分辨本領約為0.1毫米)。現在電子顯微鏡最大放大倍率超過300萬倍,而光學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率約為2000倍,所以通過電子顯微鏡就能直接觀察到某些重金屬的原子和晶體中排列整齊的原子點陣。

  4. 倒立顯微鏡將顯微鏡的光路方向顛倒,物鏡在下、照明光源在上,使觀測上具備極大優勢 — 不需製作玻片標本,可直接使用培養皿盛裝被測物進行觀測。

  5. 顯微鏡 泛指將微小不可見或難見物品之影像放大而能被肉眼或其他 成像儀器 觀察之工具。 日常用語中之顯微鏡多指 光學顯微鏡 ,放大倍率和清析度(聚焦)為顯微鏡重要因素。 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 荷兰 的 查哈里亞斯·楊森 及其子所首创。 顯微鏡的類型有許多。 最常見的(和第一個被發明的)是 光學顯微鏡 ,其他主要的顯微鏡類型包括 電子顯微鏡 、 掃描探針顯微鏡 等。 发明. 最早的显微镜是1611年在 荷兰 制造出来,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 同时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也制造了顯微鏡。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 意大利 科学家 伽利略 。 他在1611年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

  6. 2024年4月2日 · 什麼是顯微鏡? 顯微鏡是必不可少的科學儀器專為觀察肉眼無法看到的小物體而設計。這些設備在生物學、微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等各個科學領域中發揮基礎作用,因為它們能夠放大細胞、微生物甚至原子結構等微小樣本。 顯微鏡功能的核心是其鏡頭。

  7. 其他人也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