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0日 · 一、依附理論是什麼? 依附需求是本能. 依附理論是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心理學理論,在嬰兒期至幼兒期,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之間的早期依附關係,對個體的自我價值感、人際關係和應對壓力的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依附」指的是:與媽媽保持親密距離,接近性的行為模式。 這種依附需求,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求生存的必要條件。 心理學家做了恆河猴實驗,將幼猴分開,分別放置餵奶的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八成的幼猴選擇提供溫暖觸摸的絨布媽媽,大於供應生理需求的鐵絲媽媽。 證實了肢體接觸和關懷是愛的本質,早期建立穩定且愛的依附關係,讓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外界,並在需要時回歸安全基地。 二、4 種依附類型介紹.

    • Babylike
  2. 2023年11月10日 · 什麼是哈姆立克法? 緊急處理方式有很多個不同版本,這是比較簡單基礎的版本,父母比較容易掌握。 常見容易造成噎到呼吸道的物品包括:堅果、電池、鈕扣、花生、小磁鐵、小玩具的零件、小果凍、瓜子、蔴薯(糯米糍)等等⋯等小物品,父母都要注意孩子吃東西的狀況。 並非只有三歲以下的幼兒會噎到,就算大小孩甚至大人也會,所以不論年齡,父母都需要注意及知道基本處理原則。 噎到症狀: 1.可能會出現會咳嗽,或雙手握著自己的脖子喉嚨,聲音變小聲、或甚至講不出話。 2.嚴重一些,可能會嘴唇發紫。 3.當下父母最重要的是冷靜,判斷下一步的動作,如果身邊還有其他家人,請一位打電話求救。 以下的急救方式,前提是:孩子的意識是清楚的! 小於一歲的方式:

  3. 2020年9月3日 · 65歲仍是青年人. 到了20世紀末年,聯合國的世界衛生組織 WHO 針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年齡劃分為五個年齡段,最初將44歲以下的人定為青年人。 不過最新的年齡劃分標準將「18歲至65歲」的人都定為青年人,原本已準備邁入中年人的朋友,在新的標準中被劃分進年輕人的行列,是不是瞬間感覺自己年輕了10歲! 而其他年齡則劃分成:0至17歲為未成年人;18歲至65歲為青年人;66歲至79歲為中年人;80歲至99歲為老年人;10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 心態才是決定年紀的關鍵. 不過年齡的劃分也只是個大眾化的界定,內外兼修、不給自己的年齡設限,「心態」才是決定年紀的關鍵。

  4. 2023年10月19日 · 4歲後一年長不到4公分最好就醫評估. 當然,不同孩子的身高生長速度也不一樣,通常正常足月出生的新生兒,身長約為49至50公分,出生後第一年約會長高25公分,第二年約長11公分,到了2至4歲間,每年約長7公分,而從4歲到青春期開始前,平均一年約會長4公分,若孩子有正常生長速率即能沿著生長曲線成長。 因此,若發現孩子生長偏離生長曲線,或是孩子4歲之後平均一年長不到4公分時,代表孩子的生長可能出了問題,最好要請小兒內分泌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父母都會好奇孩子未來到底會長多高? 國外曾研究發展出一套計算兒童的目標高度的方式: 1.男孩為父母的身高和,先加上13公分,再除以2。 2.女孩則是父母的身高和,先減去13公分,再除以2。 其中的13公分是男與女的平均身高差。

  5. 2021年7月6日 · 以色列打了500萬劑輝瑞疫苗,總共有62個人出現心肌炎,美國打莫德納也有心肌炎的報告,但是9成5以上都不嚴重。 第二劑出現心肌炎的比率,會比第一劑高約4倍,這點很特別。

  6. 2024年4月19日 · 13 歲正值青春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已進入成熟階段,也是最考驗父母的叛逆期階段,這階段孩子自尊心強且非常重視同儕間的關係及感受,同時也容易受到同儕間的影響,而心思較敏感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較容易產生想法及行為上扭曲,所以這階段是需要父母多點理解和陪伴。 13 歲引導小撇步: 給予孩子更多自我空間且不窺探隱私,這點非常重要。 用聊天的方式關心孩子身邊交友狀況但不隨意批評也不過於干涉。 當意見不合時先各退一步,坐下理性溝通,避免正面衝突的發生。 當衝突發生時不打罵、避免情緒字眼,容易傷害孩子自尊造成反效果。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產生叛逆的行為。 尊重及支持孩子的選擇很重要,可以適時給予正向的建議和提供支援。

  7. 2019年5月16日 · 這首歌唱出爸媽崩潰心聲! 孩子吃飯成胖小子的原因. 除了飯的種類和攝取量, 吃飯速度太快也會影響肥胖 。 許多家長會關心小孩怎麼國小開始就胖人一截? 如果三餐規律飲食的話,那可能是小朋友吃飯速度太快,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吃飽的訊息,讓孩子還沒感到飽足之前,吃下過量食物,易導致體重過重、腰圍超標、高內臟脂肪或是消化不良等問題。 按食品營養的專家建議,孩子的用餐時間應該至少 20分鐘以上 (不包含餐前餐後的收拾時間),才能正常消化吸收,體會吃飯的美好而不發胖! 資料來源: EurekAlert. 減肥.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2,255 個追蹤. 媽媽經編輯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