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2日 · 據內媒《西部決策》報道,9月9日,雲南玉溪某彩票店體彩超級大樂透開出1.13億元大獎,店家拉橫幅慶賀,並表示中獎者人很和善,為其感到高興。. 據悉,本次中出1.13億元大獎的站點是紅塔區環山路東星美食花園的一家體彩實體店,中獎期數為體彩 ...

  2. 2024年5月17日 · 香港社會學家呂大樂上個月在北京大學訪學期間,接受《香港01》記者採訪,就三個議題發表了看法,將香港身處的困局形象地提了出來,特別針對中央在這些困局中的角色給出了意見。. 由於呂教授說得比較隱晦,《香港01》又一直關注這三個議題 ...

    • 生活尚且自主 晉身中產非易事
    • 「第一代中產階級」形成
    • 屢遭打擊 職業發展不樂觀
    • 相關文章︰

    為什麼要搬出來住?張小姐說,大學四年都住宿舍,習慣了不受管控的自我生活;再加上,平時拍拖夜了回家,家人偶有微言,令她心生厭煩;「還有飲食,有種無形的壓力,她煮了東西但你不想吃,又或者她預計你七點吃,但你想六點吃或者八點吃。就會覺得,啊,不想這樣被限制着。」現在,張小姐每天會在落地窗前迎接日出,然後精心準備頗為講究的營養午餐飯盒—穀物飯、雞胸、各式各樣的蔬菜,再拍得美美的上載到社交媒體。 這種悠然自在的中產生活,在一年前她剛畢業時,仍然望塵莫及。 張小姐出身於「算是貧窮」的公屋家庭。父親從事裝修,月入一萬元有餘,用一半薪金養活一家四口;母親要去幾個街市「格價」、會買二手用品,還曾兼職家務助理幫補家計。在學業上,張小姐主要靠姐姐的輔導和自己的努力,沒有上過什麼補習班或興趣班;她曾想過大學修讀感興...

    根據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所謂「中產」,一般基於經濟資源、教育水平或職業狀況、生活態度和品味等來衡量。以前者為例,本地智庫智經研究中心曾於2013年公布「中產定義」民調,結果顯示,近五成市民認為「中產」的個人收入應介乎3萬至6萬元;若按2011年及2016年的人口統計,在上述收入範圍內的人士只佔總工作人口的12.6%和16.6%。階級研究本是社會科學的研究重點之一,然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香港就愈來愈不重視,甚至有「階級已死」之說。儘管如此,「階級」觀念從沒離開過我們的生活,小至飲食消費習慣,大到住屋類型地段,都隱含着將人分成不同等級的視野,並以經濟能力主導分級。 一如其他地方,香港的中產階級也是經濟轉型及社會結構變化的產物,而由於...

    不過,成為了中產,卻非從此高枕無憂。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一直未能推出有效政策促使經濟結構和產業轉型,導致地產及金融行業坐大;然而,每逢金融風暴及海嘯等衝擊,有關行業的中產也首當其衝地成為了犧牲品,例如1997年第二季有9,300名中層僱員失業,到2003年,該數字已升至4.2萬人;而另一部份透過「置業」而「致富」的中產,更在樓市急跌近四成的情況下,眨眼就變成「負資產」。這種中產生活經驗,猶如坐上瘋狂過山車。 可能經此一役,中產階級不再樂觀。據呂大樂撰寫的另一份研究報告《香港社會流動和生命機會研究2006》,中產階級內部的分裂相當明顯,有32.9%的中上階級傾向積極追求更多的收穫,但有59.1%的中下階級覺得需要保持他們已經擁有的收穫。呂大樂曾分析,中上和中下階級之別反映中產面對的壓力,而他們...

    難忘黃衣男墮樓悲劇 政治冷感青年為何上街? 「後物質主義」世代 追求比溫飽更高的價值 也需要金錢 一部香港社運史 書寫後物質主義? 反思香港發展模式 如何凝聚公平正義新共識 上文節錄自第19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2日)《不安的新晉中產階級》。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3. 2018年1月27日 · 北韓人捱不住貧窮生活逃亡,但最高領導人奢華生活卻屢屢曝光。.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父親金正日,其主廚是日本人藤本健二,於1982年看到豐厚的薪金,主動應徵到北韓工作。. 他揭露金正日派他搜羅全球的美酒佳餚,到丹麥買豬肉,到伊朗買 ...

  4. 2022年3月11日 · 蘇州張家港大樂透1.17億(人民幣,下同)大獎得主2月14日揭曉,但得主遲遲未現身。 18天後,3月4日得主黃老伯終於現身位於南京的江蘇體彩兌獎大廳現

  5. 2024年5月10日 · 4月中旬至下旬,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以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北京,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呂大樂第一次重訪故地,在有限的訪學期間,呂大樂受邀進行了三場學術講座,均圍繞香港議題展開,分別為:《香港作為一個全球 ...

  6. 2024年5月14日 · 非鐵板一塊 觀察中國不可少的三個視角. 前兩天一個很久未見的外地朋友造訪,剛見面對方就拋出一個問題:你對中國接下來的發展還有信心嗎?. 面對這個「大問題」,一時間有點錯愕,不知道該如何作答,只能看似很敷衍地說,「有信心還是沒信心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