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10日 · 雖然東京奧運受到了疫情的影響而延期,還被奧委會、主辦城市、贊助商之間的利益糾葛蒙上了些許陰影,但仍無法掩蓋奧運所想要展現的價值:彰顯人的團結、友誼,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2. 2008年7月28日 · 不論是在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可口可樂在當地打造了一座奧運虛擬城,吸引超過85萬名遊客前往體驗;或是在1988年卡加利冬季奧運上,可口可樂首次成立專屬的紀念章交換中心,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有機會透過這裡去做徽章的交換,這其實都也是一種分享。

    • 戴資穎:即使世界第一,也要學習輸的感覺
    • 郭婞淳: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
    • 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
    • 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 魏均珩:比賽中的學習,沒有人拿得走
    • 鄭怡靜:拿到銅牌,只是開始
    • 陳玟卉:感謝教練,他用生命在陪我
    • 王齊麟:輸球不可怕,那是持續進步的動力
    • 潘政琮:不要想太多,就是一直衝
    • 李智凱:盡力了,還是可以繼續努力

    世界羽球球后戴資穎 3 度挑戰奧運,本屆在小組賽連勝出線,8 強戰以局數 2 比 1 逆轉泰國好手依瑟儂(Ratchanok Intanon),4 強戰以 21 比 18、21 比 12 擊退印度名將辛度(Pusarla Sindhu),決賽則對決現今世界第二的陳雨菲,三局比分為 18 比 21、21 比 19、18 比21 惜敗,3 度叩關奧運,這次拿下銀牌,仍是最佳紀錄。 戴資穎成名甚早,2016 年就登上世界第一,2017 年曾在全英賽、亞錦賽奪冠,締造跨季 27 連勝紀錄。然而,她在羽球含金量最高的兩項大賽,世界羽球錦標賽與奧運,都沒有拿過冠軍,包含世錦賽 5 度止步 8 強,前兩次奧運都在 16 強淘汰。有外媒點評她是「無冕后」(暗指世界排名第一,卻沒拿過大賽冠軍的選手)。 當時,...

    舉重 59 公斤級女子決賽,郭婞淳以抓舉 103 公斤、挺舉 133 公斤、總合 236 公斤的成績拿下金牌,抓舉、挺舉及總和成績等 3 項數據,都打破奧運紀錄,個人則完成在奧運、世錦賽、亞運、亞錦賽等國際賽事,全部奪金的「大滿貫」紀錄。 郭婞淳曾在 2016 年里約奧運 58 公斤級拿下銅牌,近幾年更進一步,東京奧運週期表現亮眼,包含 2018 年亞洲運動會、2019年世界舉重錦標賽、2021 年亞洲舉重錦標賽,全都拿下金牌。 「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在 2014 年備戰亞運時,她曾被槓鈴壓傷,右大腿肌肉 70% 斷裂,但郭婞淳不畏挫折,保持正向心態。她認為,所有挫折都是最好的鼓勵。 今年賽前,她曾研讀《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以及《天才的人間力,鈴木一朗:51則超越野...

    柔道男子 60 公斤級,23 歲的楊勇緯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拿下銀牌,也是台灣首位在奧運殿堂奪牌的柔道選手。 楊勇緯近幾年表現穩定,2018 年亞洲運動會獲得男子 60 公斤級銅牌、2019 年亞洲柔道錦標賽贏下 60 公斤級銀牌、2020 年德國柔道大滿貫賽銀牌。但他說,「我不會因為這面銀牌就停下腳步,因為我要的是金牌。」並認為在賽場上,只要有遺憾,都是往後前進的動力。

    羅嘉翎以 19 歲的年紀,成為歷屆奧運以來,挑戰跆拳道 57 公斤級最年輕的台灣選手,並拿下銅牌。她曾私下吐露訓練的辛苦,「寒暑假別人在玩,我都要練習,不是有比賽,就是快要比賽。」 賽後,她在臉書寫下,其實沒有預設奪牌立場,並謙虛認為,這次奪獎並不是結束,而是下次挑戰的起點。

    射箭男子團體賽部分,台灣隊由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等 3 人組成,一路擊敗澳洲、荷蘭、中國隊,在冠軍戰惜敗給南韓奪銀,追平 2004 年雅典奧運紀錄。 其中,魏均珩連續參加兩屆奧運,他的感想是,不論比賽勝負,在過程中的學習與體悟,是其他人無法拿走、也是最重要的經驗。

    桌球項目,林昀儒、鄭怡靜在混合雙打奪下銅牌,終結台灣 21 年奧運桌球獎牌荒。29 歲的鄭怡靜受訪時表示,她情緒外顯,19 歲的林昀儒冷靜內斂,兩人需要磨合。有次比賽輸了,兩人坐下來「談心」1、2 個小時,才逐漸了解彼此、培養更好默契。這次拿下銅牌,鄭怡靜說,「這只是開始,我還要打好幾屆呢。」 林昀儒首次打奧運,除了混雙摘銅,在男單項目也拿下第 4 名。在 4 強戰激戰世界球王樊振東,以局數 3:4 惜敗。樊振東賽後坦言,非常艱辛才贏下比賽。 林昀儒以「省話」聞名,態度非常謙虛。他說,自己並不是什麼神童,只是打好每一顆球而已。這次四強賽後,媒體詢問他樊振東打得如何,他則說,「我有資格去評價他嗎?」 昨日對決德國前球王奧恰洛夫(Dimitrij Ovtcharov),一度將奧恰洛夫逼入絕境,但...

    女子舉重 64 公斤級,陳玟卉以抓舉 103 公斤、挺舉 127 公斤、總和 230 公斤摘下銅牌。賽後,她一度以為自己是第 4 名,得知拿牌後喜極而泣。首次參加奧運的她,特別感謝教練,「他一路幫我很多,他用生命在陪我們。」 其實,陳玟卉原本是鐵餅、標槍、鉛球的「三鐵」選手,高中才轉換跑道練舉重。對於這次奪牌,冷靜下來後她則說,銅牌對她有極大肯定,使她更有衝勁,想在國際賽站在頒獎台上。

    羽球「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組合,在決賽以 21︰18、21︰12,直落二的比數擊退中國組合李俊慧、劉雨辰,拿下台灣首面奧運羽球金牌。 「麟洋配」在本次奧運倒吃甘蔗,在小組賽第一場輸球,但隨後過關斬將,勇奪金牌,超出兩人賽前設定的 8 強目標。李洋曾說,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其實,李洋原本練手球,國小才改打羽球,起步比較晚,甚至一開始打不進甲組選手(在甲組才有資格參與國際賽)。經過 10 幾年追趕,他終於把實力提升到和學長王齊麟的程度,從 2019 年起,兩人搭檔合作。 王齊麟則說過,輸球並不可怕,輸球才是持續進步的動力。他表示,只要調整好心態,就算奧運對手很強,一樣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國高爾夫國手潘政琮在東京奧運演出逆轉秀,經過「驟死賽」比下其他 7 人,拿下銅牌,也是台灣男子高爾夫史上第一面奧運獎牌。 潘政琮首輪打出 74 桿(+3,高於標準桿 3 桿),排名第 57;第二輪、第三輪都打出 66 桿(-5,低於標準桿 5 桿),打完三輪排名升到 17。第四輪他更以 6 博蒂(berdies)、1 老鷹(eagle)、無柏忌(bogey)的 63 桿(-8,低於標準桿 8 桿)的好成績,總桿數 269 桿,與其他 7 人並列第 3。 按照賽事規則,7 人進行 4 洞延長賽,他脫穎而出,贏下銅牌。在上屆里約奧運,潘政琮是並列 30 名,這次一舉摘銅,他說「我沒想太多,就是一直衝,衝到最後一洞。」

    「鞍馬王子」李智凱在東奧男子鞍馬單項決賽,以拿手的「湯瑪士迴旋」(高難度的分腿全旋動作)獲得總分 15.4 分,拿下銀牌,是台灣體操史上第1面奧運獎牌。 李智凱曾在電影《翻滾吧!男孩》演出,以「菜市場凱」聞名,2018 年在亞運鞍馬項目奪金,寫下新紀錄。這次獲得銀牌,他說自己「已經盡力了,但是會繼續努力。」在賽前,他說難免想起 2016 年里約奧運失利(當時受傷、未晉級),但「告訴自己,我做得到。」很快調整心態,成功摘銀。

    • 帕運是怎麼來的?帕運全稱為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這個名詞由希臘語介詞「並行」(para)和「奧林匹克」(olympic)組合而成,意旨與奧運同等地位的運動會,都是運動員的最高殿堂。
    • 帕運和奧運有什麼關係?夏季帕運和冬季帕運分別在 1988 年和 1992 年開始和奧運同步。1989 年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會於德國成立,為帕奧的全球管理機構,並在 2000 年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達成協議,取得奧運主辦權的城市,也需要選在同一個城市、奧運閉幕後一個月內舉行帕運,與同年舉辦的奧運共享場地設施。
    • 帕運有哪些比賽項目?和奧運一樣,每屆帕運的比賽項目都會新增或修改。從最早較為普遍的輪椅運動項目,如籃球、射箭、網球及桌球等,陸續增加了田徑、羽球、橄欖球、游泳、柔道、足球、輕艇與鐵人三項等等。
    • 帕運如何區分「量級」?像是奧運的舉重項目,會以運動員的體重來區分量級,帕運的賽事同樣有分「量級」。比如代表台灣參賽的桌球選手盧碧春參與女子 TT4 級單打,TT4 就代表著運動員的身體損傷狀況對比賽表現影響的程度,同一分級的運動員相比,才是公平的競爭。
  3. 2021年7月31日 · 這次為東京奧運設計的隊服皆由再生面料製成主色調為白色以圓形的義大利國旗取代日本國旗的紅色圓盤」,代表義大利三色旗和日本旭日完美融合寓意為兩個不同且遙遠的國家有著相同的價值觀

  4. 2020年3月23日 · 於是莊運崇請廚師優先製作他們的餐點把原本 2 小時的餐期,濃縮為 1.5 個小時,消除對方怒氣。 憑藉這樣的服務,台中文心店在 2019 年 1~6 月創下「零客訴」紀錄,以每月平均 5000 位顧客來算,意即連續 3 萬人用餐後都給出好評。

  5. 2016年8月18日 · 美國沙灘排球運動員克麗.沃爾什(Kerri Walsh)已經獲得三面奧運金牌,今年拿下女子沙灘排球銅牌。選手們為了要取得奧運的最高榮耀,需要進行長時間訓練計畫,犧牲娛樂和陪伴家人的時光。儘管如此,沃爾什依然對訓練樂在其中,絲毫不覺得那是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