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歷史文獻雖有記載,但缺乏明確之量化描述與科學佐證確為海嘯所造成

      • 存疑性海嘯:歷史文獻雖有記載,但缺乏明確之量化描述與科學佐證確為海嘯所造成。 1661年1月,臺南安平地區:地震後房屋倒塌二十三棟,城破裂多處,之後海水曾被捲入空中,其狀如雲,疑為陸地近海之淺層地震。 1721年1月,臺南地區:地震十餘日,並有海水上漲現象,可能與地震有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1867年12月18日臺灣北部地震基隆地區沿海山傾地裂全市房屋倒壞死者數百人基隆港海水向外海流出港內海底露出瞬間巨浪捲進船隻被沖上市內釀成重大災害處處發生地裂淡水地區也有地裂海嘯等現象數百人被淹死房屋部分倒壞此紀錄為目前確定為因臺灣近海地區地震所引發之災害性海嘯1986年11月15日臺灣東部地震花蓮港水位上升1至2公尺。 1996年9月6日臺灣東部地震:引起成功0.15公尺波高。 2003年12月10日成功地震:成功出現0.64公尺波高。 2006年12月26日恆春西南外海地震:恆春出現0.61公尺波高。 2009年12月19日花蓮外海地震:花蓮出現0.40公尺波高。 存疑性海嘯:歷史文獻雖有記載,但缺乏明確之量化描述與科學佐證確為海嘯所造成。

    • 漁民捕獲罕見的深海皇帶魚,恐有大地震?
    • 新聞年年報的「蚯蚓」上街,真的是地震警訊嗎?
    • 遍地開花的地震預測粉專和社團
    • ​地震預測行不行?還差得遠呢!

    說到在坊間訛傳的地震謠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盛行於日本、臺灣的「地震魚」傳說。 在亞熱帶海域中,漁民將「皇帶魚」暱稱為地震魚,由於皇帶魚身型較為扁平,生活於深海中,魚形特殊且捕獲量稀少,因此流傳著,是因為海底的地形改變,才驚擾了棲息在深海的皇帶魚,並因此游上淺水讓人們得以看見。 因此,民間盛傳,若漁民捕撈到這種極為稀罕的深海魚類,就是大型地震即將發生的警兆。 然而,日本科學家認真蒐集了目擊深海魚類的相關新聞和學術報告,他們想知道,這種看似異常的動物行為,究竟有沒有機會拿來當作災前的預警,抑或只是無稽之談? 可惜的是,科學家認為,地震魚與地震並沒有明顯的關聯。當日本媒體報導捕撈深海魚的 10 天內,均沒有發生規模大於 6 的地震,規模 7 的地震前後,甚至完全沒有深海魚出現的紀錄! 所...

    ​當街道上出現一大群蚯蚓時,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只讓人嚇一跳,也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何牠們接連地湧向地表?難道,這真的是動物們在向我們預警天災嗎?動物們看似不尋常的行為,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好奇與不安情緒。 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也經常成為新聞界的熱門素材,每年幾乎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蚯蚓大軍又出沒 網友憂:要地震了嗎」,甚至直接將蚯蚓與剛發生的地震連結起來,發布成快訊「昨突竄大量蚯蚓!台東今早地牛翻身…最大震度4級」,讓人留下蚯蚓預言成功的錯覺。 然而,這些蚯蚓大軍,真的與即將來臨的天災有直接關聯嗎? 蚯蚓與地震有關的傳聞,被學者認為起源於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在此前,臺灣少有流傳地震與蚯蚓之間的相關報導。 雖然曾有日本學者研究模擬出,與地震相關的電流有機會刺激蚯蚓離開洞穴,但在現...

    這座每天發生超過 100 次地震的小島上,擁有破萬成員的地震討論臉書社團、隨處可見的地震預測粉專或 IG 帳號,似乎並不奇怪。 國內有許多「憂國憂民」的神通大師,這些號稱能夠預測地震的奇妙人士,有些人會用身體感應,有人熱愛分析雲層畫面,有的人甚至號稱自行建製科學儀器,購買到比氣象署更精密的機械,偵測到更準確的地震。 然而,若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臺灣地震頻率極高,約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 2 星期多就可能出現一次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若是有心想要捏造地震預言,真的不難。 在學界,一個真正的地震預測必須包含地震三要素:明確的時間、 地點和規模,預測結果也必須來自學界認可的觀測資料。然而這些坊間貼文的預測資訊不僅空泛,也並未交代統計數據或訊號來源。...

    由於地底的環境太過複雜未知,即使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目前地球科學界,仍然無法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 與其奢望能提前 3 天知道地震的預告,不如日常就做好各種地震災害的防範,購買符合防震規範的家宅、固定好家具,做好防震防災演練。在國家級警報響起來時,熟練地執行避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身為臺灣人最關鍵的保命之策。

  3. A:回答這問題,要從它們的特性開始說起。 海嘯跟一般海浪都波浪,波浪又可以分成 長波 和 短波 。 長波的波長很長,幾乎看不到也感覺不到;短波的波長短,可以明顯看到它的波動起伏。 如果波浪的波長非常長,遠比它的水深還要長,則稱之為淺水波;反之則稱為深水波。 海嘯就是一種淺水波,例如 2004 年的南亞海嘯來說,它的波長大概 200 公里以上,但印度洋水深才 4 至 5 公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子的淺水波有一個特性,就是這些水分子的運動非常一致,就好像團結做事有效率的公司,沒有速度的差異也沒有摩擦阻力。 因此海嘯在行進間能量的消耗很少,到岸邊時幾乎保留地震或火山山崩垂直擾動的能量。 再來,海嘯的波長很長,代表它很 「厚實」 ;一般海浪波長較短,相對較「單薄」。

  4. 2019年9月25日 · 臺灣地處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擠壓交界區域,地震活動頻繁且常造成社會大眾生命財產的威脅,其中芮氏規模 6 以上的中大規模地震,有將近 70%分布於東部海域(下圖)。 臺灣地區1900~2018年芮氏規模6以上地震分布圖。 source:作者提供. 東部海域的地震不僅威脅臺灣的安全,過去也曾發生數起宜蘭、花蓮雖未致災,卻在臺北盆地發生傷亡災情的地震事件,例如 1986 年 11 月 15 日芮氏規模 6.8 的地震,造成當時臺北縣中和市華陽市場坍塌、2002 年 3 月 31 日芮氏規模 6.8 的地震,造成當時正在興建中的台北101(TAIPEI 101)大樓頂樓大型塔式起重機吊臂斷裂砸落等案例。 臺灣會發生海嘯嗎?

  5. 海嘯 是一種因為海底地形改觀導致的具有強大破壞力的 海浪 [1] 。 海嘯通常來說是由海底或靠近海邊的 火山 噴發,海底滑坡或發生在海底的地震在海洋中引發的;極少數是由大型隕石在海底墜落造成的 [2] ,當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會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 沿海 地帶一一淹沒的自然現象,稱之為海嘯。 詞源 [ 編輯] 海嘯到達海岸. 2004年12月26日海嘯席捲馬爾地夫的 馬累. 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 日語 「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 港 」)。 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 漢字 又稱「海溢」。 「tsunami」一詞,在1963年的國際科學會議上正式列入國際術語。

  6. 海嘯主要由一些強烈的地質活動所造成包括海底斷層海面或海下地滑或山崩海面或海下火山活動等但大流星撞擊海洋或人為的高能量海中釋放例如核子試爆等也可能造成海嘯強烈的地質活動常伴隨地震發生因此人們也嘗試建立地震規模和海嘯強度間的關係以地震規模來預測海嘯的強度能穿越大洋的海嘯幾乎都是由海底斷層引起的。 例如1960年的智利大海嘯,2004年發生在南亞的海嘯(在澳洲、紐西蘭、美國西岸、加拿大西岸等太平洋地區,以及非洲南部和美國東岸等大西洋地區都記錄到海嘯波,是一個首次有正式科學紀錄影響及於全世界的「環球級海嘯」),和2011年日本的東北海嘯等,都是海底斷層造成的。 由於太平洋盆地周圍的地質活動非常強烈,經常有地震或海嘯發生,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發生地震或海嘯的機會很大。

  7. 來了解是什麼引起海嘯以及在海嘯警報覆蓋地區內疏散的重要性。 從分散在這些聚落中的陶瓷器的年代,研究人員發現了更吸引人的事:海岸的聚落似乎都是在11和12世紀冒出來的。 不過後來九個位在沿岸40公里低地的(low-lying)聚落,似乎在1400年左右全都被遺棄了。 最近發現的地質證據顯示海嘯曾經在1394年侵襲這個地區。 不過達利說:「我們不知道它的大小──規模多大、威力多強、破壞力多大。 」而新的考古學證據則指出這個海嘯可能和2004年的威力相當,而且摧毀了這個地區所有的低地村落。 在1394年海嘯事件中逃過一劫的是位在潮波無法到達的山頂的一個亞齊聚落。 達利和同事已經確認了這個聚落就是瀾里(Lamri),從中世紀海上絲路的歷史紀錄可知它是一個貿易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