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平壤地鐵使用的三種類型的地鐵: Gl (Gisela)「迪斯拉」,源自 東柏林 ,於1978年—1982年間製造,60節雙驅動地鐵列車,現已停用。 D (Dora)「多拉」,源自 西柏林 ,於1957年1965年間製造108節雙驅動地鐵列車。 這些車輛原有的廣告被覆蓋後,外表被重新噴成奶色和紅色。 部分車廂內部懸掛有 金日成、金正日的畫像 。

  2. [來源請求] 平壤地鐵於1968年動工第一條線路是1973年9月6日通車的千里馬線第二條线路则是1975年 朝鮮國慶節 通車的革新線。 現時平壤地铁线网总长约24 公里 ,合共17個車站,其中革新線上的 光明站 在 金日成 去世 後被關閉,不再使用。 平壤地鐵剛通車時採用了 中國 長春轨道客车 制DK4型列車,目前使用的車廂都是從 德國 進口的車廂和朝鮮仿製德國的車廂。 2016年1月1日,朝鮮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型列車投入平壤地鐵營運。 除地下鐵路系統外,平壤亦有三條地面 有軌電車 鐵路,採用 捷克 、德國等國的電車以及自行制造的电车。 路線. 平壤地鐵路線圖. 平壤地铁车型. 「D」型车停靠在復興站. 月台. 新型列車於復興站(2017年) 2012年朝鲜民众搭乘平壤地铁.

  3. 平壤地鐵很深個別地方在地下220米目前主要有1號線千里馬線和2號線革新線全長24公里中國遊客體驗的一般為一號線從復興站到榮光站我們從網上能看到的那些相關照片大部分拍攝的這兩個地方

  4. 其他人也問了

  5. [來源請求] 平壤地鐵於1968年動工第一條線路是1973年9月6日通車的千里馬線第二條线路则是1975年 朝鮮國慶節 通車的革新線。 現時平壤地铁线网总长约24 公里 ,合共17個車站,其中革新線上的 光明站 在 金日成 去世 後被關閉,不再使用。 平壤地鐵剛通車時採用了 中國 長春轨道客车 制DK4型列車,目前使用的車廂都是從 德國 進口的車廂和朝鮮仿製德國的車廂。 2016年1月1日,朝鮮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型列車投入平壤地鐵營運。 除地下鐵路系統外,平壤亦有三條地面 有軌電車 鐵路,採用 捷克 、德國等國的電車以及自行制造的电车。 路線[编辑] 平壤地鐵路線圖. 平壤地铁车型[编辑] 「D」型车停靠在復興站. 月台. 新型列車於復興站(2017年) 2012年朝鲜民众搭乘平壤地铁.

  6. 2022年3月9日 · 目前我們透過朝鮮官方所釋出的資訊確實可知平壤地鐵共有兩大主線分別為千里馬線」(천리마선革新線」(개신선),兩條線共計 17 站。 儘管多年前,北韓高層曾丟出紫色的「計畫線」(계획선),除了在原先兩條地鐵路線上,分別加設數站外,其紫色計畫線也試圖成為單獨一線,好橫跨串連此兩條主線,讓平壤地鐵更為四通八達。 然而,紫色計畫線遲遲未見完工,其營運施工狀況仍是不明,讓人好奇現況是否如同線名般,還在「計畫」中(註二)。 而平壤地鐵路線最初建成的千里馬線,乃是當年金日成參觀了正在建設地下鐵路系統的北京後,回到平壤後,約於 1968 年大興土木動工,且「就地取材」以韓戰時期(1950-1953),就已挖掘好的防空洞為主體,再加工施建。 平壤地鐵站內充滿共產主義式的裝飾。

  7. 2016年5月4日 · 1. 北韓平壤地鐵首度對觀光客開放。 透過本文圖片可一覽各式水晶吊燈、紀念牌匾、和精細壁畫。 一輛列車駛入復興站(Puhung Station)。 復興站裝潢極為華麗也是2010年前對外國人開放的兩個地鐵站之一。 PHOTOGRAPH BY ELLIOTT DAVIES. 拜訪北韓首都平壤一直是件困難重重的事情但這城市現在對觀光客開放了新的區域不但一塵不染洋溢滿滿的愛國情操還披著華麗外衣。 一直以來,外地遊客只獲允進入平壤地鐵17個站之中的兩站,引起外界產生陰謀論的臆測──一切都是事先設計好的,包括讓演員假扮成一般乘客。 但去年秋天,平壤首次對觀光客開放整個地鐵系統,當時澳洲旅遊部落客兼程式設計師艾略特‧戴維斯(Elliott Davies)正好在政府核准下走了一趟北韓。

  8. 2016年5月20日 · 2016/05/20, 圖輯. 澳洲部落客遊平壤地鐵這真是我人生中見過最美的地鐵系統. 一輛列車駛入復興站(Puhung Station)。 復興站裝潢極為華麗也是2010年前對外國人開放的兩個地鐵站之一。 Photo Credit:ELLIOTT DAVIES/國家地理雜誌.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Taiwan) 是國家地理學會正式發行會刊,全球讀者超過6,000萬。 在台灣,每月以紙本及數位版本發行,與全球其他39個語版同步刊載精采圖文。 自1888年起,國家地理學會已贊助超過10,000個探索及研究計畫,以促進人類對大地、海洋與天空的知識,致力於激勵大眾關心地球。 《國家地理》雜誌邀請您一起走進黃框,打開世界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