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供應鏈瓶頸: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兩個影響。 在疫情初期,防疫封鎖措施和人員流動限制使各種供應鏈受到嚴重擾動,造成了短期供應短缺。 商品需求上升,服務需求下降:疫情使消費者的購買情況發生了重大轉變,商品支出急遽上升。 因此,起初通膨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耐久財(包括二手車)的價格。 總體刺激措施:全球各國共宣布了約16.9兆美元的抗疫財政措施,其中先進經濟體尤其力道最強,單單美國就推出了1.9兆美元的財政刺激措施「美國救援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
      finance.technews.tw/2022/09/26/the-reason-why-inflation/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4月15日 · 新冠通膨即將來臨. 楊艾俐. 2021年4月15日 · 3 分鐘 (閱讀時間)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通貨膨脹話題正夯根據專家學者闡釋通膨必將來臨只是何時來幅度多少的問題專家學者現在討論的通膨是指5%以上而非1%或2%的通膨對國家企業個人都是警訊尤其是上班族固定收入者。...

    • 2 分鐘
  3. 2021年4月15日 · 這次則可稱為新冠危機通膨」,主要是新冠疫情爆發百業蕭條各國政府必須救經濟所以大量增印鈔票這就是貨幣寬鬆QE)。 各國政府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在紓困上的金額高達30兆美元,政府的收入只有徵稅,自己不會生出錢來,因此只能加印鈔票後果使人擔憂。...

  4. 2021年4月16日 · 這次則可稱為新冠危機通膨」,主要是新冠疫情爆發百業蕭條各國政府必須救經濟所以大量增印鈔票這就是貨幣寬鬆QE)。 各國政府到目前為止,已經用在紓困上的金額高達30兆美元,政府的收入只有徵稅,自己不會生出錢來,因此只能加印 ...

    • 新冠肺炎
    • 通膨、利率及股市
    • 兩岸情勢

    綜合各媒體、銀行及印度神童的預言,與病毒共存一年至少是可預測的。美國公共衛生專家預測,Omicron變種病毒擴散之下,2022年開年最初兩個月,確診人數、住院案例及死亡案例恐將同時飆高,但高峰期消退之後,全國民眾生活終於可以慢慢回歸正常。連印度神童都預測新冠肺炎在2023年中將結束,全球都會恢復疫前的生活。 但是我們真想回到疫前的生活嗎?也許不是全部,至少網上購物、居家辦公、叫外賣都覺得方便些,以前大飯店不屑於做外賣,現在紛紛做外賣,在家裡就可享受名廚大餐,誰不願意? Zoom更是未來也不可少的工具,也許以前一年要見三次客戶,現在只要一年一次就夠了,免於勞涉之苦,在Zoom上不單只要胸部以上整齊就好,除了方便以外,更可以清楚看到對方表情——皺眉、撇嘴、眼神游移都逃不過,見微知著,了解對方的想...

    企業延續今年仍然為供應鏈混亂及通膨,影響成本及售價所苦,消費者尤其為所苦,去年民生物品至少漲價20%至30%,物價一旦上漲,就不可能回來。民眾出現通膨預期,就會搶貨或囤貨,比通膨本身更嚴重。 本來美國聯準會認為通膨是暫時性的,11月鮑爾才首度改口,聲明看起來通膨應該不是暫時性的。聯準會也接著在12月15日會議後,宣布美國「由鬆轉緊」的貨幣政策方向,並公布自明年起的聯邦基金利率將會調升。 股市會像2021年表現如此亮麗嗎?大多專家認為不可能,隨著貨幣寬鬆放緩,資金行情告尾聲,如能有小幅成長,投資者就應很高興。相反地,由於利率提升,資金將轉入風險較低的債市及有配息的股票。 經濟學人在年度雙期刊裡說,未來的世界是高風險、高對立、高競爭的社會,大家最好能熟悉這種新常態,其實過去我們也有習慣新常態的經...

    2022年台灣可能是最危險地區,民進黨執政在在都走向台灣獨立,台海兩岸和平難期,去年共軍飛機騷擾台灣空域共,平均一天近三架次。 中、台兩方都認為是新常態,怕一朝擦槍走火,不可收拾,加以中國2022年為失業及經濟成長降低(一般認為會低於安全線6%)所苦,就怕習近平以民族統一為名,遮掩經濟後退,以台灣為標的,來合理化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對台灣來說,就不是新常態了,影響萬世千秋的台灣人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曾著有《郭台銘霸業》;本文原刊載於中時新聞網,經同意轉載)

  5. 2022年6月17日 ·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2021年12月發布之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不論企業或家庭皆面臨物價加速成長風險,「高通膨將成為全球經濟前景的主要風險尤其是全球通膨攀升幅度恐高於預期且持續時間可能更久。 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也提出警告通貨膨脹已是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尤其在俄烏戰爭局勢的高度不確定性不僅造成農產品其他穀物及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飆升更將加劇疫情下全球供應鏈中斷帶來的通膨風險。

  6. 2020年12月18日 · 元大S&P黃金ETF研究團隊表示許多國家正面臨第二波疫情衝擊經濟學家警告通貨再膨脹reflation或稱再通膨即將來臨2021年再通膨的跡象可觀察需求與供給面。 首先在需求面,因應疫情,各國央行採降息及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政府也推出財政救濟政策,在疫苗上市後可望帶來報復性需求復甦。 但是在需求成長的同時,卻存在供給不足的隱憂。 大宗商品是製造業的上游原物料,受到封鎖措施造成停產影響,無論是農產品、金屬或是原油市場都存在產能中斷的狀況,推動下半年商品市場上漲,也將造成終端物價的上揚。 此外,油價變化也是通膨的重要推手。

  7. 2022年1月12日 · 大通膨時代來臨2022年該如何應對展望明年投資市場相對具備挑戰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指出2022年將面臨三大難題分別有政策框架調整長期通膨回歸資金動能放緩資產表現分化加劇大國資源競合商品波動加大挑戰一三缺長期通膨回歸. 全球面臨輸入性通膨」,短期內通膨壓力難淡化。 隨著疫情趨緩與各國解封後的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全球供應鏈在缺工、缺料、缺船塞港下,帶動關鍵原物料和能源等價格飆漲,形成輸入性通膨風險,也凸顯了全球化框架轉變與三低環境 (低成長、低通膨、低利率)帶來的結構性經濟問題。 楊淑惠觀察,過去20年的經濟環境處於WTO全球化框架之下,成熟國家大量將製造業轉移到新興國家,由新興國家進行代工出口,低勞動成本成為全球低通膨的支撐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