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馬偕故居 ,又稱為 馬偕紀念館 ,是位於 臺灣 新北市 淡水區 的一座建築,為 加拿大 基督教長老教會 傳教士 馬偕 故居。 現已不對外開放。 [1] 沿革 [ 編輯] 1872年(同治11年),來自加拿大的 馬偕 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 [2] 由於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時,馬偕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3] 1875年1月29日,加拿大長老會派華雅各醫生(Rev. J.B. Fraser, M.D.)夫婦抵達臺灣,並撥款於淡水興建兩棟寬敞的宣教師宿舍供給馬偕一家和華雅各一家居住。 該建築物是由馬偕親自設計督工,建材由 廈門 購入。

  2. 馬偕故居 ,又稱為 馬偕紀念館 ,是位於 臺灣 新北市 淡水區 的一座建築,為 加拿大 基督教長老教會 傳教士 馬偕 故居。 現已不對外開放。 [1] 沿革. 1872年(同治11年),來自加拿大的 馬偕 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 [2] 由於求診者與日俱增,於是在1873年5月時,馬偕另租民房為診所,名為「滬尾醫館」。 [3] 1875年1月29日,加拿大長老會派華雅各醫生(Rev. J.B. Fraser, M.D.)夫婦抵達臺灣,並撥款於淡水興建兩棟寬敞的宣教師宿舍供給馬偕一家和華雅各一家居住。 該建築物是由馬偕親自設計督工,建材由 廈門 購入。

  3. 2024年5月5日 · 马偕故居 ,又称为 马偕纪念馆 ,是位于 台湾 新北市 淡水区 的一座建筑,为 加拿大 基督教长老教会 传教士 马偕 故居。 现已不对外开放。 [1] 沿革 [ 编辑] 1872年(同治11年),来自加拿大的 马偕 牧师抵达淡水后,就积极地展开传教的工作,随即租下一间原预备做为马厩的房子,以此传教。 [2] 由于求诊者与日俱增,于是在1873年5月时,马偕另租民房为诊所,名为“沪尾医馆”。 [3] 1875年1月29日,加拿大长老会派华雅各医生(Rev. J.B. Fraser, M.D.)夫妇抵达台湾,并拨款于淡水兴建两栋宽敞的宣教师宿舍供给马偕一家和华雅各一家居住。 该建筑物是由马偕亲自设计督工,建材由 厦门 购入。

  4. 其他人也問了

  5. 馬偕墓位在新北市淡水區文化里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後方於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公告為第三級古蹟當前為新北市市定古蹟由淡江中學管理其中 馬偕博士 於1901年6月2日喉癌逝世前即親擇此地為其埋骨之所在家人遵其遺囑以一堵圍牆將其墓與其他洋人之墓隔開以表明馬偕為臺灣人。 墓碑較高者(如燭臺)為馬偕的墓,右邊是妻子 張聰明 之墓,左邊是 偕叡廉 夫婦(他們在 1914年創淡江中學),外圍則是學生、馬偕初期傳道時的信徒、姻親、嫡系學生之墓,馬偕夫婦的墓碑,正面是英文和河洛話羅馬拼音,背面是漢字。 設計 [ 編輯]

  6. 2018年3月5日 · 新北市 五股區 御史路旁的「清敕授登仕佐郎」陳祝亭墓. 台灣墓葬可分為官員將領及其後代、民眾領袖、世家貴族、鄉紳世賢、拓墾先驅、義民烈女、傳奇人物、來台活動的外國人士等等 [2] 。 概要 [ 編輯] 台灣墓葬最早可溯源到 史前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 墾丁遺址 [3] 和 卑南遺址 [4] 皆有大量墓葬出土。 平埔族 雖為台灣早期居民,但長期遭漢人驅番佔地,數次遷移和 漢化 ,平埔族墓園已經較不易發現,如 埔里 的愛蘭公墓可在墓碑上發現平埔族的特殊姓名,部分平埔族信仰 基督教 ,墓碑上有十字架圖騰,看不出平埔族人原始墓葬。

  7. 1871年12月5日,到達香港。 隔日馬偕在兩位英國長老教會的代表陪同下搭乘汽船溯河進入廣東英國長老教會地點會議成員建議馬偕前往 汕頭 ,但汕頭當時已經有 平信徒 史密斯先生(Mr. Smith)負責佈道。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馬偕決定到 淡水 宣教。 1871年12月30日,馬偕抵達台灣 打狗 (高雄),當時打狗旗後醫館由 萬巴德 醫生(Dr. Patrick Manson)的弟弟 萬大衛 醫生(Dr. David Manson)接管。 當時台南二老口街(現今啟聰學校博愛堂附近)的醫館由 德馬太 醫生(Dr. Matthew Dickson)負責, 馬雅各 醫生已於1871年11月離開臺灣返回英國。

  8. 于第一次回加拿大期间,得到加拿大乡亲的资助下,又获得一位同姓的马夫人捐赠2500美元的帮助,于是1880年马在沪尾(今日新北市淡水区)创建台湾北部第一所西医医院-沪尾医馆(马纪念医院的前身),除了可以医治民众,也有助于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