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三種失眠,你是哪種?廣告臨床心理師林俊成表示,想治好疾病,就必須知道疾病是怎麼來的,發生的症狀如何。來看看這三種常見的失眠型態你有沒有中標,分別是「入睡困難型」、「無法熟睡型」和「清晨早醒型」。
    • 到底我為什麼會失眠?根據身為心理學家和精神醫學系教授的Michael Perlis的研究發現,剛開始失眠的時候,多數人可能皆由壓力引發,但隨著壓力降低,身體會慢慢恢復原狀,失眠狀況也會改善,但有部份的人即使壓力過了,失眠情況卻還在。
    • 如何改善失眠狀況。臨床心理師林俊成說,睡眠也是可以學習的!每當你疲倦時上床睡覺,床就等於「優質睡眠」,但若在床上用筆電討論工作或玩手機遊戲,床就等於「清醒」,變成辦公的地方。
  1. 2013年11月14日 · 實驗結果發現,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人晚上睡覺時,腦活動頻率緩慢的「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簡稱SWS)越長,記住配對單字的能力也越強。 另一項研究對參與者心理衝擊較大,結果發現睡眠也比較容易讓我們記得那些刺激情緒的事件。 一群德國班貝格大學的學生被要求閱讀讓人情緒激動的敘述,例如凶手殺害孩童的過程細節。 若這些學生只睡了下半夜, 他們的「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睡眠較多,記得這些敘述細節的能力明顯好過只睡了上半夜非快速動眼期(NREM)或是完全沒睡的人。

    • 「思考」與「解決問題」
    • 專注(Concentration)
    • 覺察(Awareness)
    • 轉變觀點(Perspective Shift)
    • 中性(Neutralization)

    我曾經問一位來參加思考課的老師,她心目中的「思考」是什麼?因為我注意到,她上課時總是一心多用,一下子接電話,一下子回覆email,非常忙碌。但是當我問她:「妳這樣能思考嗎?」她卻信心滿滿地說:「當然可以。」 「思考就是解決一個問題,問題是可以控制的。」她回答說。 「我們什麼時候會用『解決』來形容一件事?通常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問。 「通常是壞事。」 「我們什麼時候會用『問題』來形容一件事?通常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又問。 「問題?當然是壞事。」 「所以妳有沒有發現,妳把『思考』當作面對『壞事』的武器?」我說,「遇到好事不需要思考,遇到壞事才需要思考。」 這位強調「務實」的老師犯了一個大人常見的錯誤,就是將「思考」跟「解決問題」混為一談。 「那思考是什麼呢?」這位老師疑惑地問我。 「今天下課以後...

    靜觀是把專注力放在當下的訓練,在靜觀的過程中,我們會留意當下的感覺,包括觸感、聲音、思想或情感等等。例如COVID-19疫情緊張的時候,我們出門都會戴著口罩,戴口罩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我們留意到自己原本沒有注意過的呼吸。 靜觀的第一個方向,確實就是專注呼吸。有一位瑜伽老師跟我分享他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專注的方法,就是深呼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分成30口氣吐出來,當數到30,等這口氣完全吐出來的時候,也為自己調整到專注的狀態。 讓自己進入專注的方法很多,不管你使用什麼方法,最重要的是,我們透過呼吸達到的專注狀態,會讓我們不加批判(non-judgmentally)地留意當下的狀況,也就是不試圖改變現狀,只是單純地觀察,訓練自己一次專心地觀察一件事物。 專注,是幫助我們進入思考的門,外面的世界是否吵...

    你有沒有發現自從COVID-19之後,我們對於自己的狀態跟外面的世界,變得特別有覺察力?我是不是快要感冒了?原來每天下午,我的體溫都會有點發燒啊?我能夠聞到這朵花的味道嗎?糟糕,我的味覺有沒有消失?我們搭捷運,或到商店去購物,口罩後面的那張臉,是在微笑吧?那個老伯伯看到我迎面而來,身體微微地閃避,透露著恐懼…… 當我們習慣仔細地觀察外在的事物時,就可以運用這項能力,觀察自己內部的思考跟情緒變化的過程。口罩後面的我們,感受到自己受到保護,覺得安心,覺得自己某種程度上,像是擁有一種隱形的超能力,在靜觀過程中,我們會專注留意自己各種感覺的特質,像是範圍、像是韻律。 我們開始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伴隨著身體反應,比如我們開始注意到憤怒的時候,太陽穴會感受到脈搏的跳動。如果我們慣於留意自己身體的狀態,就...

    當理解到心理現象的本質時,自由就隨之而生。例如原本將「思考」跟「解決問題」混為一談的老師,就會開始問自己,「思考」跟「解決問題」到底有什麼不同?很快地,她就會發現,解決問題,表示我需要用行動去「做」(doing)一些什麼;但是如果我透過思考,只需要去覺察自己的「存有」(being),即使什麼都不做,問題也會變小,甚至不見。 比如說,一個父母面對著因為得不到芒果冰沙而哭鬧不休的孩子,如果要「解決問題」,那就必須去做點什麼,比如買給他(但是心痛)、道德勸說(「寶貝啊,一杯160元真的很貴哪!」)、斥喝(「混蛋!你以為我是印鈔機嗎?等你自己會賺錢再買!」),甚至一拳揍下去,都必須行動。而行動,無論有沒有效,都意味著「衝突」。 但是我們也能選擇把專注力放在事件的不同面向。例如可以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去...

    靜觀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對當下全然覺察的心理狀態。在靜觀的狀態中,我們學會接納當下,無論心中的念頭或情緒的悲喜、正面或負面的想法,我們都能以平常心待之。對很多都市人而言,這種狀態相當陌生,例如在社會盲目鼓吹「正面思考」時,每當感到傷心、悔疚便會如臨大敵,恨不得將這些情緒通通即刻槍決埋葬。 對於生活在鄉村的人,卻不會有這種問題。一個靠天吃飯的農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大自然是慷慨的,卻也是極為殘忍的,沒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種天真的因果關係,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的,也肯定沒種過地。這種「正面思考」的話一定是都市人說出來的,不懂得靠天吃飯的不確定性。 認識了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的,往往不是情緒本身,而是對情緒的反應,那麼情緒就能夠被「中性」地理解。 責任編輯:李頤欣

  2. 其他人也問了

  3. 2022年1月4日 · 鼻鼾、口鼾、爆鼾3種經典鼾聲. 依照不同的呼吸方式和途徑,打鼾有以下3種類型的聲音:. 鼻鼾:悶悶的鼾聲. 先從鼻部、咽喉構造來看,鼻子吸氣時因為鼻腔內空間不大,後方的軟顎、舌頭空間較大,所以經鼻吸氣時,空氣灌入後方,經過90度的轉角 ...

  4. 2021年6月28日 · 明明很想睡,半夜卻一直醒來?. 這些徵狀放著不管,免疫力恐下降. 1.自律神經因各種因素變化。. 正常情況下,早晨到中午是交感神經活性高,傍晚到夜裡則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 2.工作提不起幹勁、沒有食欲、容易感到疲倦、體力衰退,都是自律 ...

    • 為什麼睡覺會有聲音?1
    • 為什麼睡覺會有聲音?2
    • 為什麼睡覺會有聲音?3
    • 為什麼睡覺會有聲音?4
    • 為什麼睡覺會有聲音?5
  5. 2023年2月10日 · 生活的惡性循環,來自總是「跟睡覺借時間」!. 2個練習讓你好好睡覺. 報復性熬夜是基於補償心理,但這麼做只造成生活的惡性循環。. (來源:Dreamstime) 1.我們對待睡覺的態度就像中學時期常常被「主科」借課走的音樂課。. 當我們需要額外的時間 ...

  6. 2023年7月20日 ·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在奇怪的時間感到飢餓,或者在意想不到的時間急需上廁所,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困擾你的睡眠。 1.飛行時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