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曾文水庫是臺灣大規模綜合水利建設更是政府首次發行糧食實物債券籌募款項克服各項艱鉅工程至1973年10月竣工曾文水庫發揮灌溉防洪公共給水與水力發電效益至今年屆滿50年就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座多功能水庫從籌劃興建到完工啟用的歷程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與水資源開發息息相關臺灣位於颱風及季風帶雨量多但豐枯不均故近代水資源開發多以能蓄豐濟枯的水庫建設為主。 日治時期,利用曾文溪支流興建嘉南大圳,但嘉南大圳對曾文溪水資源利用率不及25%,無法全面供給灌溉,大大限制嘉南平原農業發展潛力。 1939年時,日本土木技師八田與一建議在今曾文水庫壩址的柳籐潭興建一座重力式混凝土壩,改善供水狀況,只是後來戰事吃緊而作罷。 曾文水庫位置圖。

    • 明鄭時期:水利設施萌芽
    • 清領時期:民辦官督
    • 日治時期(1895~1945):逐步中央管理化
    • 戰後(1945~至今):組織定位經多次變革
    • 參考資料

    臺灣農田灌溉的開端可溯回元朝時期,當時以簡易引流灌溉,並沒有水利設施的建造。到了荷蘭治臺(1622~1661年),首次出現水利建設,如「井」、「陂」等,臺南、臺中都出現了攔水堰,也有木製的引水設施。明鄭治臺時期(1662~1682年)以現今臺南、高雄為開墾中心,建造了不少埤圳(古作「陂圳」),灌溉區域雖仍有限,但已比荷治時期增加許多。

    1683年後,清朝治臺,移臺人口漸多,耕作需求增加,刺激開墾用水需求量,民間人士開始獨資或合資興建水利設施,設施也由私人經營。如臺北「瑠公圳」、彰化「八堡圳」等都建於此時期。 農田水利事業因規模擴大,逐步出現管理雛形,官方則擁有用水分配、設施興建的裁定權,通常以「諭告」或「命令」執行,也會發給經營者「埤照」或「圳照」。 此時期管理方式,可謂「民辦官督」。

    日本管理臺灣後,原本私人擁有的水利事業逐步公共化。日本盤點全臺埤圳,1901年把跟公共利害有關的私人水利設施,根據「臺灣公共埤圳規則」指定為「公共埤圳」,登錄監管,記載這些公共埤圳的水源、經過路線、管理人姓名等等。此時被指定為公共埤圳的圳路,若要廢止或變更,都須經行政官廳同意。 1903年,總督府進一步修改「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公共埤圳的利害關係人經行政官廳認可,得成立「組合」,且可以收水租。 根據「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第四條之三,「公共埤圳組合為法人,以管理人代表之。」 這項規則確立了水利會的法人地位,但儘管如此,日本政府仍高度掌握臺灣埤圳,「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第六條規定:「認為必要時,公共埤圳之水租費用,可由行政官廳徵收,再付給權利人。」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鴻圖在其編撰的《臺灣水利史》...

    1946年國民政府來臺後,將38個「水利組合」改組為39個「農田水利協會」,屬性調整為人民團體,會長由評議委員選出,而評議委員則是由會員選出,官方的色彩逐漸消退。另將15個「水害預防組合」更名為「防汛協會」。 2年後,1948年「農田水利協會」與「防汛協會」合併,成為40個「水利委員會」,由於組織定位不明,既非公務機關,也非公法人,調解用水糾紛常有困難。 1956年,40個「水利委員會」改組成為26個「農田水利會」。同時修訂「水利法」,頒訂「臺灣省農田水利會組織規程」,認定農田水利會為具有「公法人」身分的「地方水利自治團體」,並在1965年頒布「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頒布,作為農田水利會的營運管理與監督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由於農田水利會管理不彰,加上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等,國民政府面...

    《臺灣水利史》 ,五南出版社出版,作者陳鴻圖
    《臺灣灌溉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2. 就經驗而言總部分配的計畫用水量通常不會照著原定預算來到可能是因為水庫水量不足氣候變化或者其他臨時整體評估而打折但如果分配水量太少對工作站而言無法供給足夠的水對農民可就不好交代了。 因此,工作站也必須向上反映,爭取水量。 不過,計畫用水量並不是只計算一次後就無法變動,水利會每個月都會針對下個月的用水重新評估,所以放水期的水利會上下單位總有各種拉鋸。 1月中下旬通水之後一直到5月,供灌的水主要供一期稻作使用。 由於嘉南平原不若北部一年四季有雨,向來有雨量分布不均的問題,通常從11月以後降雨量就會減少,乾旱的情形會一直持續到隔年5月。 所以來自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的水,往往可能是前一年的梅雨、颱風帶來的雨量,在供灌之前,被小心翼翼保存在水庫裡。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水庫集水區小雨水沒下在集水區水庫就沒有進帳但河川則是上中下游都有集水區因此容易有水進帳臺灣降雨是全世界平均2.6倍但有80%水資源是直接逕流入海中期四年計畫農水署將加強興建引水蓄水措施將溪流的水引進農田入滲涵養地下水或是以埤塘等多元蓄水設施蓄存水資源降低農業用水風險。 此外,管路灌溉初期只能做到定時給水,中期將於田間裝設感測器,根據不同區域、作物及作物生長期提供澆灌,做到精準灌溉,節水效率可望再提升。 桃園地區以埤塘蓄水,降低農業用水風險。 (圖片提供/農水署;攝影/陳鄭德) 問:農糧作物中以水稻最為耗水,水稻產業又要如何調適?

  5.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109年掛牌成立迄今滿三周年強化灌區內外供灌服務服務效率也提升。. (圖片提供/農水署). 作物種植沒水不行但氣候變遷下旱澇不均成為農業經營艱鉅挑戰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自109年掛牌成立將原農田水利會納入公務系統屆滿 ...

  6. 其中河川直接引水的數據2019年農田水利處之數字看板特別註明河川引水量計算方式為灌溉用水量扣除地下水取水量及水庫壩堰供水量」,但為什麼這個數據是這樣的推估值呢

  7. 2020年6月13日 · 臺灣已進入乾季但截至今10南部曾文水庫蓄水率99.7%南化水庫97.8%中部德基水庫97.5%日月潭水庫98.3%均接近滿水位。 農業部農糧署今日宣布,稻作「大區輪作」政策113年暫停實施一年,未來視國內水情狀況機動調整,「四選三」政策本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