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6月15日 · 《親自活著》是曾入獄中國公益人士寇延丁這些年台灣生活的蘊釀。 她內省著人生,其實不是尋找自我,而是創造改變,而一切就從自己食物和土地,開始試驗。

  2. 2020年10月18日 · 夏天一如冬天會再復返我學會即使在情緒最低潮的時候也能想像心情好的時候而我習得的技巧有如正午陽光般穿透惡魔的黑暗世界。」背離親緣聞名全球的安德魯所羅門深刻書寫了身為20年重症憂鬱患者的生活試驗和體悟

  3. 以落實9年「少年On Light計畫」為例,是政府針對18歲以下中離生,順利過渡到就業職訓計劃,由青輔會(教育部青年署前身)每年投入約4千萬;學生上完4個月課程後,會被安排兩個月職場見習,這段期間,由雇主培訓少年學習一技之長,也支付

  4. 從平均壽命看見原漢健康不平等. 根據 原民會2019年7月統計數據 顯示 ,目前全台灣原住民族人口,總計約56萬人,其中有超過4成比例人口(約27萬人),居住於都會地區。 當多數人以為,原住民族已然台灣長久族群融合過程中,找到屬於自身安穩定位時,我們卻可以從諸多冰冷數據統計報告裡,看見自身處境不安定與邊緣化。 據原民會最新統計報告,2015年台灣原住民族零歲平均餘命,為71.9歲,低於全國平均80.2歲。 過去10年來,兩者差距始終維持8.2至9.4歲之間。 面對此般嚴峻現況,身為都原第二代的我,不禁深感好奇,原住民族人健康狀況何以致此? 面對政治經濟歷史發展下所有最難堪事實,原住民族人整體健康情形、生存前景,又該如何是好?

  5. 2023年6月14日 · 《比遠方更遠》年代可溯及上個世紀冷戰,但核心關懷則與所羅門先前探討心理學和家庭動力巨著一脈相承。 不過,本書還捕捉了不同國族歷史與社會動盪。 所羅門從個人身分認同擴展至民族身分認同,勾勒出不同族群心理狀態,犀利之外不失悲憫。 一如《背離親緣》,他本書中盡其所能地貼近各種群體,觸碰到人心最深處,直探異中之同、同中之異,並涵容兩者。 所羅門讓我們看到,若人飽覽世界後對人性能多上幾分深刻洞察,那必是來自對「差異」體認與接納。

  6. 2022年1月13日 · 蔡友月曾拍攝以醫療糾紛為主題紀錄片、前往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參與全球精神疾病與健康計畫一年,關心台灣精神疾病議題人應該都聽過 《達悟族精神失序》 ,而她至今仍舊持續回訪蘭嶼,從文化療癒角度繼續這個研究。 李舒中念是心理系,做過臨床心理師,之後轉向人類學,精神科病房成了他田野地。 兩人角色都跟這本書密切貼合,而基於學科訓練和長期關注方向,他們對於「人」如何面對疾病、文化以及現代醫療體制拉扯,拉出了不同視野觀察空間,也和參與講座讀者(其中很多是精神科醫師)激盪出精彩對話。 這場講座講題原本訂是「什麼是精神疾病? 什麼是精神疾病患者? 」,蔡友月和李舒中做了更細緻且定位:如何成為一個現代精神病人?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觀察》,左岸文化.

  7. 2019年12月30日 · 「家庭多樣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常態,反而是強調「正常家庭」這個意識形態本身,更容易助長歧視、傷人信念與政策。 洛杉磯性愛活躍男同志充滿父愛,南非一夫多妻家庭有情有義,雲南摩梭族兩千年來早早實踐了紀登斯提出「純粹關係」。 如果以翻轉我們先前理解程度,作為學術研究貢獻度指標,美國社會學家茱蒂絲.斯泰西《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絕對是部令人驚喜力作。 相愛、結婚、生子是人生唯一方程式? 斯泰西早年以研究中國社會父權體制著稱,之後從女性主義論點投入美國家庭政策辯論,近年來則以美國同志家庭研究繼續開拓她「看見家庭多樣性」主張。 2011年出版《解套》,分析策略上並重「情慾」與「成家」,深入探查主流社會最爭議行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