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2月8日 · 根據衛福部統計,風濕過敏免疫疾病在門診之中看診人次位居第三位,是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及腸胃道疾病的科別,也是全世界最常見、患者也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全台推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因風濕免疫疾病所苦。

  2. 6 天前 · 全台 7 家兼具特色與品質的專科診所,看看他們如何提供患者在地、跨科與全人的服務。 由於民眾普遍認為大醫院科別完整,設備新穎先進,而且檢查、用藥也會比診所還要多且好。

  3. 2020年8月13日 · 罹患癌症該怎麼選擇「最好的醫院與醫師」?. 其實這 3 點才是最需要考量的. 日期:2020 年 8 月 13 日 作者: Heho編輯部. 需多人對於癌症都有名醫迷思,覺得大醫院、名醫師一定是最好得選擇,往往忽略了病患需要交通的「便利性」,以及醫院能否滿足 ...

  4. 2019年9月25日 · 疼痛科則比較特別,是屬於「次專科」,也就是前述的骨科、復健科、神經科等醫師,再去修專業的課程,取得「疼痛科」的資格,所以他們對於疼痛的掌握是最全面的。

    • 久坐、久站導致「靜脈曲張」
    • 心臟「內科」Vs. 血管「外科」
    • 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提醒

    遍布人體的血管有從心臟出發的動脈,把血液帶回心臟的靜脈,以及供細胞交換營養素跟廢物的微血管,其中靜脈擔任將血液帶回心臟的重責大任,必須抵抗地心引力,利用血管裡的瓣膜,防止血液逆流,好讓血液順利地流回心臟,形成血液循環。 而當靜脈裡的瓣膜受損或是先天性的瓣膜閉鎖不全,就會形成靜脈曲張,靜脈曲張的發生率女性約 40%,男性約 25~30% 左右,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下肢的靜脈會累積很多血,越積越多就會變成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分期 & 症狀(資料來源:台灣皮膚科學會) 1. 第 0 期:沒有靜脈疾病的問題 2. 第 1 期:微血管絲或蜘蛛網血管 3. 第 2 期:靜脈曲張(站立時,血管直徑大於 3 mm) 4. 第 3 期:腳踝組織水腫 5. 第 4 期:有皮膚變化,包括鬱血性皮膚炎、色素沉澱...

    其實靜脈曲張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症狀,因為除了美觀問題之外,不嚴重的話都可以正常生活,不過,若想進一步治療靜脈曲張的話,可以去看心臟內科,心臟內科是內科的分支之一,主要是看高血壓、高血脂、周邊循環疾病、各種心臟病,像是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症等。 靜脈曲張若發展到第 4 期或是更後期,從皮膚表面已經看的到外傷的話,就需要去血管外科(心臟外科的次專科)用侵入性的作法挽救,有時候甚至會出現血管直接暴露在皮膚上,流血的情況。 除了心臟內科和血管外科,有些醫院也有心血管中心,會整合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共享複合式手術室、檢查室、加護病房等,心血管中心包含一般心臟醫學科、介入性心血管科、心臟電生理學科和心臟血管手術科等,可以提供整合性的心血管疾病治療。 在台灣,每家醫院的...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說:「通常醫師在檢查病人靜脈曲張的狀況時,會請病人把襪子脫掉,看病人的腳是否有浮起來的靜脈,還有微血管分布的地方是否有積血,第 1 期跟第 2 期的靜脈曲張有機會完全恢復,第 3 期有機會恢復到走路不疼痛的狀態,再嚴重就很難有機會讓靜脈恢復到原本的樣子。」 鍾伯欣醫師也提醒大家,只要走路的時候有發現不舒服,就可以到醫院諮詢,平常也可以快走、穿壓力襪、讓腳動一動、久坐或久站要時不時換個姿勢,避免靜脈曲張找上你!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久坐、久站容易靜脈曲張!一招「踮腳尖」,幫小腿拉筋、促進血液回流 腳上靜脈曲張「爬蚯蚓」好難看,該怎麼預防跟避免惡化呢? 夏天反覆濕疹也可能是靜脈曲張!這 7 期症狀持續 1 個月快就醫

  5. 2023年9月7日 · 檢測方法一次看. 初次到醫院求診時,醫師通常會先透過問診具體詢問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況,建議家屬在陪同看診之前,應先記錄患者生活中的異常狀況。 接下來才會透過神經科檢查、血液檢查、腦部影像學檢查和認知功能評估來確認患者狀況。 問診. 初步評估,包括發病時間、惡化速度、症狀有哪些、藥物使用情形及過去病史等。 神經學檢查. 是否有合併肢體無力、顱神經症狀或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等。 抽血檢查. 血液常規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維生素 B12、葉酸、甲狀腺功能、梅毒血清檢查等。 腦部影像學檢查. 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排除其他顱內病灶,並評估腦部萎縮情形。 認知功能評估. 由心理師幫患者做認知功能測驗,評估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注意力、計算能力、定向感、抽象推理能力、視覺空間能力、語言能力等。

  6. 2021年12月12日 · 一、骨科. 一想到「頸椎」的疾病,很直覺就會想到跟骨頭有關,所以應該看骨科。 不過其實骨科分類在「外科」底下,所以基本上能處理的部分,是用X光等影像檢查,找到骨頭是不是有明顯的病變、外傷,然後以手術、或是血小板、細胞注射(如PRP注射)進行治療。 但手術也有一定的風險,如果醫師判斷骨頭沒有明顯的病變、外傷,或是嚴重錯位,還可以慢慢恢復,或是評估做完手術的效益不大,疼痛的問題可能無法解決,就不一定會建議做手術。 所以對於「頸椎沒有明顯病變,但疼痛無法解決」的人來說,骨科能提供的幫助並不多;但對於 骨折 、骨頭有病變或受傷的人來說,骨科就能提供最準確的幫助。 二、復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