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0年12月9日 · 目前社會對於癌末的照顧越來越重視,像是安寧照護、病人自主權立法等措施都已經在實行,搭配合適的照顧,讓病人在最後的一段時間能減輕痛苦,家屬也能得到慰藉。

    • 準備 1:想清楚要不要讓病人知道?
    • 準備 2:開始思考該盡力醫到什麼時候?
    • 準備 3:如果接下來病人承受痛苦,要怎麼處置?
    • 準備 4:什麼情況下,就要考慮安寧療護?
    • 準備 5:向治療的團隊詢問有哪些資源可協助
    • 準備 6:開始談告別與心願

    這牽涉到往後治療決定,甚至病危時要不要急救,是由家屬全權攬起,還是以病人意願為依歸。 台灣目前醫師多半會讓家屬決定「要不要告訴病人實情」以免引起糾紛。至今,仍有不少癌症患者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 事實上,許多中外研究指出,不管家屬有沒有說,病人會從身體訊息發現病況嚴重性。或是有時雖意識到病情,但患者體恤家人刻意隱瞞的用意,順從佯裝不知,彼此演戲,互相感到痛苦,到最後無法交代後事,生死兩憾。 但是,也有少數病人在得知病情後打擊太大想不開,甚至在得知消息後,跳樓自殺,留下遺憾給家屬和醫護團隊。病人能否承受,確實得看照顧者對病患了解的程度。 《康泰安寧療護手冊》建議:應該以病人需要為主。如果病人不問,可能他還沒有準備好接受殘酷答案,可先不必主動說;若病人主動問起,就應誠懇回答,或請醫師詳細告...

    「還有沒有辦法可想?該盡力醫到什麼時候?」是多數病人和家屬另一個立即反應。 試著體會一下家屬處境:時下媒體不時有癌末病人為新藥、新治療站台見證,病家很難不心動。還有些寫給癌症病人的書籍,提出誰誰用什麼方法擊退病魔,或強調「如果想痊癒,就能治好癌症」,病人和家屬常因此產生「病沒有好是我的努力不夠」、「死亡就是失敗」的想法,於是拚命在夾縫中找奇蹟。 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虹汶提醒家屬,在嘗試新藥、新治療前,先詢問研究是哪個單位做的?用在哪些病人?成功機率多少,是 30 %、還是 10 %?要不要去冒可能有 90 % 失敗的風險,就在於個人。 與其一直糾結該繼續跟癌症拚到最後,還是該棄械投降,不如與病人談談理想的生活品質。是怎麼樣。應將重點放在從癌末這個事實,認識到生命有時限、有終點,如果用最壞的...

    「會不會痛死?」癌症走到末期,會出現哪些不舒服、有多痛苦,是多數癌症病人和家屬害怕的事情。 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醫院的研究顯示,末期癌症平均有 13 種不同、無法忍受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體重減輕、疼痛、食慾不振、喘、呼吸困難、咳嗽、便秘、腹瀉、虛弱、失眠、感染、傷口臭味分泌物、出血、腹水皮膚癢、噁心嘔吐、意識不清等等。 多數症狀可藉由藥物和一些醫療處置得到緩解,疼痛比較棘手。史隆.凱特林紀念醫院癌症疼痛治療專家佛利指出,有 60 ~ 90 % 的癌末病人都承受劇烈的疼痛,這可能會使病人其他症狀大幅惡化,引發心裡痛苦、焦慮、絕望的惡性循環,因此病人有權利對醫師說:「我的疼痛應該得到治療、控制。」進而討論與嘗試最適合個人的止痛處方。需要止痛藥物的病人並不表示他成癮,家人也必須挺身支持。

    當醫師說癌症是屬於第三期、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器官時;或是接受積極治療,但身體已經撐不下去,就可諮詢安寧醫療門診,讓專業人員協助提供有品質的生活。不見得要等到生命瀕臨結束,才去要求住進安寧病房,陳虹汶醫師建議。【推薦閱讀:安寧緩和醫療,最常見的9大迷思】 一般理想的醫療模式應該是,當病人診斷出癌症時,醫生必須盡力幫助病人,當有治癒希望時就用積極性治療,不可能治癒時就用讓病人舒適為主的安寧照顧。 但其中的困難,在於能不能治癒的分界點很難掌握。 「很難有個確切分界點,」陳虹汶醫師指出,治癒性積極治療什麼時候該停,和醫師的理念有關。有些醫師堅守醫生的天職就是「救人」,或者考量還有很多新藥值得嘗試,就會盡力建議病人採用。 還有的醫師不清楚安寧療護在做什麼,不鼓勵病人尋求這類資源,「有時病人是為...

    當家屬感到無所適從時,也需要協助以免陷入困境。 除了主動詢問醫護人員、讀書、上網,病友團體和相關基金會都可以為家屬提供有用知識,「從經驗中得知,資訊是強而有力的工具,可以幫助人應付癌病,改善照料品質,」美國癌症關懷機構執行經理布朗姆認為,這些組織團體的重要性無法估量。 即使有心理準備,仍可能有措手不及的狀況,要記得找幫手。「台灣的病人家屬都太客氣、太自制了,」唐秀治說。

    儘量在平日就藉由一些事件(譬如媒體報導名人喪禮)做話題,讓病人談「若是病況危急,希望怎麼做?」不要等到臨終之際才拿出來討論,以免病人拖到接近死亡時,處理和決定事情的能力可能已降低。 死亡需要準備,應該由病人去定義怎樣才算善終。 病人與家屬應該和醫師充分溝通。如果不管怎樣,病人都希望在任何情況下接受可以治癒的治療方式,就應該讓醫師確定這一點。若是希望靜靜死亡,也要讓醫師清楚知道,應協助控制會帶來痛苦的生理症狀,但避免任何延長生命的治療。可事先簽署不實施心肺復甦意願書(DNR),避免插管、電擊等延長幾天壽命,但無助於挽救生命的醫療措施。 臨終患者仍會因為一連串的失落而哀傷,家屬應陪伴並儘可能完成病人心願,讓病人走得無掛窒。社工師劉乃誌會問病人:「有哪些事你想做還沒有做的?」 家人要記得在適當時機...

  3. 2003年8月1日 · 陪癌末病人走到最後. 當家人面臨癌症末期、面對生命可能所剩不多,該不該奮力搏到最後一刻?. 還是考慮進安寧病房?. 如何減輕癌病帶來的身心苦痛?. 2003-08-01. .文 / 張曉卉.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字級.

  4. 2023年9月27日 · 癌症末期照顧:症狀及其影響. 癌症末期時,癌友可能會出現各種身心狀態的變化,以下是四種常見的情況:. 1. 癌末吃就吐、食慾不振. 癌症、化療、藥物或胃排空能力下降可能導致癌友食慾不振,進食後出現嘔心想吐的現象。. 這種傾食症候群造成 ...

  5. 2016年5月31日 · 熟齡人生 撰文者: 朱為民 醫師 2016-05-31. 55歲郭先生,肝癌末期,最後的日子決定在南投的家中靜養,接受居家安寧服務。. 每周例行的跟團隊護理師和志工到家中去訪視,發現郭大哥的狀況漸漸變差了。. 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意識一天比一天模糊 ...

  6. 2022年4月18日 · 然而在癌友生命的最後一段路程,該如何照顧他的日常起居呢?以下為您整理癌症末期照護資訊,包含症狀、照顧原則及飲食準備方針,幫助照顧家屬做好萬全準備。 癌症末期症狀有哪些?4種情況影響癌友身心狀態 1.癌末吃就吐、食慾不振

  7. 2022年2月9日 · 根據美國國會對安寧療護的醫療保險給付法令,以及台灣安寧醫療照顧基金會醫療補助規定,癌症末期是指「病人經過預後診斷只有 6 個月的壽命」。 如果癌症第 4 期,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或是骨骼等組織器官,經過多種方法治療,譬如外科手術、骨髓移植、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免疫療法等等,都沒有辦法改善或控制病情進展,影響生理功能,造成病人生命受威脅的末期階段。 ( 推薦閱讀:安寧緩和醫療,最常見的9大迷思) 即使得知進入生命末期,狀況卻有差別。 有的人是一診斷出來就被判刑期。 例如 79 歲的張爸爸,腰痛被當成脊椎退化治療,輾轉檢查確定時就是攝護腺癌第 4 期,癌細胞已擴散至腦和骨骼。 或者是慢慢進展,從第 1、2 期,病情控制後又復發,漸漸威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