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920年到1940年期間,立陶宛通訊社與世界上主要的外國通訊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該社的5台電傳機頻繁地與英國路透社、德國DNB,法國哈瓦斯社、義大利斯丹法尼通訊社、蘇聯塔斯社交換著消息。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沿革
    • 自然環境
    • 自然資源
    • 行政區劃
    • 國家象徵
    • 人口民族
    • 政治
    • 經濟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英語: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並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國,1569年與波蘭合併成波蘭立陶宛聯邦, 成為歐洲強國之一,並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和東歐爭霸,後由於國力衰退,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並最終遭到吞併。一戰時被德國占領,1918年2月宣布獨立,但在二戰時又遭蘇聯吞併,1940年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立陶宛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28億美元,同比增長5.9%,人均GDP約合13253美元。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交通物流、生物技術、雷射技術為立陶宛的優勢產業。

    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此時恰逢歐元誕生15年紀念日。

    •中文名稱:立陶宛共和國

    •英文名稱: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簡稱:立陶宛

    •所屬洲:歐洲

    •首都:維爾紐斯

    •主要城市:考納斯,克萊佩達,希奧利艾等

    舊石器時代起,立陶宛就有人類定居。公元5—6世紀出現階級社會。

    12世紀起受到日耳曼人的侵略。

    1240年成立統一的立陶宛大公國。

    13世紀,形成立陶宛民族。

    14—15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大部在西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1558—1583年,立陶宛參加了反俄國的立窩尼亞戰爭。

    區域位置

    立陶宛國土面積為6.53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中東部(北緯3°54'~56°27',東經20°56‘~26°51’),北與拉脫維亞接壤,東、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南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相鄰,西瀕波羅的海。國境線總長為1644公里,海岸線長90公里。

    地形地貌

    立陶宛地形以平原為主,另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東南部的高低,最高點海拔293.6米。

    氣候特徵

    立陶宛氣候介于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之間,冬季較長,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溫度最低,1月份平均氣溫為-4°C-7°C;夏季較短而且涼爽,日照時間較長;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溫暖,7月平均氣溫16-20°C。

    礦產資源

    立陶宛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比較貧乏,主要依賴進口。主要資源有西部地區和波羅的海大陸架的石油,泥煤、建築用石膏、石灰石、粘土和砂石等,東南部有鐵礦和花崗岩,還有白雲石、礦泉水、地熱等資源。

    森林資源

    立陶宛的森林和水資源較為豐富。面積較大的森林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南部,森林面積197.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0%以上。多為針葉林,主要為松樹。主要樹種是橡樹、樺樹。森林中的蘑菇、漿果、草藥資源也比較豐富。

    動物資源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動物提供了教好的棲息地,立陶宛共有70多種哺乳動物,13種飛鼠,還有被列入保護名單的白兔、猞猁並有狼出沒。立陶宛有330種鳥類,99種魚類,其中26種為海魚。1.5萬種昆蟲和無脊椎動物。

    政區

    立陶宛全國劃分為10個縣,即維爾紐斯縣、考納斯縣、克萊佩達縣、首萊縣、潘涅維日縣、馬里亞姆波列縣、陶拉格縣、泰爾夏伊縣、烏捷納縣、阿利圖斯縣。共44個區、92個市、22個鎮。主要城市有維爾紐斯、考納斯、克萊佩達、希奧利艾等。

    首都

    維爾紐斯(Vilnius),位於立陶宛東南部的內里斯河和維爾尼亞河匯合處(北緯54度41分、東經25度17分)。面積401平方公里,人口54.9萬(2011年12月)。1月平均氣溫—7.8℃,7月平均氣溫20.8℃。

    國名

    立陶宛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簡稱立陶宛,國名源於波蘭語,意為“多雨水的國家”。

    國旗

    立陶宛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由三個平行的橫長條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黃、綠、紅三色。立陶宛於1918年宣布獨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採用黃、綠、紅三色旗作為國旗。1940年成為原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採用左上角有黃色五角星及鐮刀、鐵錘圖案,下部有白色窄條和綠色寬條的紅旗作為國旗。1990年宣布獨立,採用上述三色旗為國旗。2004年7月8日國旗的長寬比例從2:1變成5:3。

    國徽

    立陶宛國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上一位身著銀裝的騎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駿馬上,右手揮一把銀劍,左手持藍地鑲金黃色雙十字的盾牌。前蘇聯時期曾經使用的加盟共和國國徽。另有大國徽,盾外有獨角獸和獅鷲守護,上有大公冠。下有三叉戟,並書以格言“讓統一盛放”。

    人口

    截止2013年底,立陶宛總人口約296萬人。人口密度為45.5人/平方公里,城鎮居民占2/3。華人數量為300人,主要集中在維爾紐斯、考納斯、克萊佩達、首萊河潘涅維日等大城市。

    民族

    立陶宛族占85.4%,波蘭族占6.6%,俄羅斯族占5.4%,白俄羅斯1.3%、烏克蘭、猶太、拉脫維亞等民族占1.3%。

    憲法

    立陶宛憲法1992年10月25日經全民公決通過,11月2日生效,後多次修訂。現行憲法共15章、154條。規定立陶宛是獨立的民主共和國,主權屬於全體人民,公民權利一律平等。立為議會制國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批准或否決總統提名的總理人選;任命和解除國家領導人的職務;有權彈劾總統,但需經3/5以上議員支持。總統由公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最多任兩屆。凡年齡在40歲以上且近3年在立連續居住的立公民可競選總統。如總統病故、辭職、被彈劾或因健康原因無法履行職務等情況,其職責由議長代為行使。總統是國家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就重大外交問題做出決策,經議會同意任命和撤換總理,根據總理推薦任命和撤換部長。

    政府

    本屆政府為獨立後第17屆政府,由農民與綠色聯盟黨和社會民主黨於2016年12月組成,下設14個部。總理:薩烏柳斯·斯克維爾內利斯(Saulius SKVERNELIS)。內閣成員包括:外交部長利納斯·安塔納斯·林克維丘斯(Linas Antanas LINKEVICIUS)、環境部長凱斯圖蒂斯·納維茨卡斯(Kestutis NAVICKAS)、能源部長濟吉曼塔斯·瓦伊丘納斯(Zygimantas VAICIUNAS)、財政部長維柳斯·沙波卡(Vilius SAPOKA)、國防部長雷蒙達斯·卡羅布利斯(Raimundas KAROBLIS)、文化部長麗安娜·魯奧基特-約松(Liana Roukyte-Jonsson,女)、社會保障與勞動部長利納斯·庫庫萊蒂斯(Linas KUKURAITIS)、交通與通訊部長羅卡斯·馬休利斯(Rokas MASIULIS)、衛生部長奧雷利尤斯·韋里加(Aurelijus VERYGA)、教育與科學部長尤爾吉塔·佩特勞斯基內(Jurgita PETRAUSKIENE,女)、法務部長米爾達·瓦伊紐特(Milda VAINIUTE,女)、經濟部長維爾吉尼尤斯·辛克維丘斯(Virginijus SINKEVICIUS)、內務部長埃穆蒂斯·米休納斯(Eimutis MISIUNAS)、農業部長布羅紐斯·馬爾考斯卡斯(Bronius MARKAUSKAS)。

    議會

    立陶宛為議會制國家。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實行一院制,共有141個席位,任期4年。議員由25歲以上在立定居的立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其中71名議員由全國71個選區中直接選出,其餘70名由進入議會的政黨產生,獲得5%以上選票的政黨和7%以上選票的政黨聯盟可進入議會,並根據各自獲得選票的比例分配議席。現議會於2012年10月選舉產生,其主要黨團及所占議席分別為:社會民主黨黨團38席、祖國聯盟—基督教民主黨黨團33席、勞動黨黨團29席,秩序與正義黨黨團11席、自由運動黨黨團10席、波蘭人選舉運動黨團8席、“勇敢之路”黨黨團7席、農民人民和綠黨聯盟黨團1席。現任議長維達斯·蓋德維拉斯(Vydas Gedvilas),2012年11月當選。

    概況

    工農業比較發達。獨立後通過企業私有化走向市場經濟,經濟形勢基本平穩。國內有三個自由經濟區:考納斯、克萊佩達和希奧利艾,那裡有良好的投資環境:有歐洲標準的公路網,4個國際機場,不凍港(東波羅的海岸)和該地區第一個衛星通訊系統。工業是立陶宛的支柱產業,主要由礦業及採石業、加工製造業以及能源工業三大部門組成。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紡織、化工等為主,機械製造、化工、石油化工、電子工業、金屬加工工業等發展迅速,生產的高精度工具機、儀表、電子計算機等產品行銷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首都維爾紐斯是全國工業中心,全市工業產值占立陶宛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以上。農業以水平較高的畜牧業為主,占農產品產值的90%以上。農作物有亞麻、馬鈴薯、甜菜和各種蔬菜,穀物產量很低。 立陶宛電子、紡織和食品加工業較發達,糖、奶、肉製品出口有一定優勢。現已基本完成市場經濟轉軌,非國有企業產值占GDP的73%。2002年,巨觀經濟狀況進一步好轉,金融、稅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進程不斷深入,市場供求改善,外資流入增多。經濟保持較快增長,GDP增幅為5.9%。但支柱產業不多,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政府對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投入有限,失業率居高不下。

    工業

    2002年工業產值266.52億立特,同比增長7.5%,占GDP的52.56%。主要工業部門為採礦和採石業、加工和製造業以及能源,在工業產值中所占比例分別為1.7%、86.2%、12.1%。採礦和加工製造業產值222.93億立特,增長7.7%,電力、天然氣、供水業產值40.63億立特,增長6%。工業從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7.9%。

    農業

    2002年立農業產值35.5億立特,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其中穀物增長9%,糖類增長17%,油菜增長63%,馬鈴薯增長45%,肉類增長8%,蛋增長6%,牛奶增長1%。共有6.75萬個農場,耕地面積230.13萬公頃。全國33%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業從業人口占總從業人口的17%。

  2. 其他人也問了

  3. 2023年9月22日 · 在烏俄戰爭爆發之後,立陶宛是最早支援烏克蘭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也和台灣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不僅在外交場合支持台灣,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互通有無。立陶宛力挺台灣的理由是什麼?除了「民主價值」的旗號外,背後其實有著小國求生存的思考與 ...

  4. 2022年6月15日 · 葉皓勤引用立陶宛新聞通訊社(ELTA)2021年11月發布的民調指出,諾賽達的支持率高達65%,是相當受敬重的立陶宛政治人物,因此他對立陶宛和台灣的 ...

  5. 2021年8月20日 · 對於立陶宛在台灣設立經貿代表處相關規畫,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表示,代表處首長將是經濟暨創新部的職業文官,主管單位是經濟暨創新部。. 另外,她也說,立陶宛最廣為人知的雷射產業中,許多企業在台灣也客戶,更提及立陶宛 ...

  6. 2021年9月5日 · 立陶宛堅守主權、自由民主,決意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多項作為跑在歐盟前線,無論歐洲對中政策未來如何發展,這個位於波羅的海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立陶宛今年以來因為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國會表決通過認定北京當局對新疆維吾爾族施行「種族滅絕」、允許台灣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名稱含「台灣」的代表處等事件,與中國關係緊張,並遭北京以政治、經貿等手段強力施壓。 立陶宛退出中國17+1合作機制 籲歐盟國家跟進. 台灣設代表處遭中國施壓 立陶宛召回駐北京大使. 若一切順利,駐立陶宛代表處將是歐洲、也是中國邦交國境內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 許多評論指出,北京反應激烈是為了「殺雞儆猴」、防堵其他國家跟進立陶宛。

  7. 這是一個 全世界 平均發行量最大的100份 報紙 列表。 [1] 這些數據由 世界報業與新聞工作者協會 在每年發布一次,代表各報紙在當年的平均流通能力。 一些國家的部分報紙並未向獨立的 國際審計發行量聯合會 提交其數據,故不列入此表。 2010年世界付費日報發行量排名 [ 編輯] 本數據由世界報業與新聞工作者協會於2010年8月16日在 法國 巴黎 發布。 共有26份 中文 報紙(其中 中國大陸 25份, 台灣 1份)進入世界日報發行量百強行列, 中國 是上榜數最多的國家,也是日報總發行量最高的國家。 其中,除《 參考消息 》、《 人民日報 》外,均為地方性報紙。 [2] [3] 2005年排名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