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日 · 牟中原指出,米酵菌酸其實是好菌,存於椰子肉,可抵抗真菌感染,避免內部腐爛。 真菌為最早演化出來、存有粒線體的生物,此時米酵菌產出大量米酵菌酸攻擊真菌的粒線體,一旦人類吃進腹中,米酵菌酸就更勇了,因為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有粒線體。 部分專家推論,米酵菌酸毒素可能來自中國大陸,且已落地生根。 衛福部長薛瑞元1日於立院表示,病毒飄洋過海不太可能,除了標準品外,通常不會刻意添加在食材中,但也不排除在國際通聯頻繁下「人為帶進來的」。 針對這起事件導致市售米製品乏人問津。 王必勝表示,將於本周召開專家會議,擬定幫米酵菌酸改名,改採音譯如「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或「椰蜀菌酸」,藉此避免汙名化,減少消費者恐慌。 杜絕炒房! 預售屋換制換約9大眉角看這裡. 半年內轉售價差162萬! 買房要先看這案例.

  2. 2024年3月31日 · 農業部提及,米酵菌酸是中譯名,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國內每年稻米產量約140萬公噸,收穫後會經過烘乾、碾製、包裝等步驟,到食米 ...

  3. 2024年3月30日 ·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的致命毒素,當唐菖蒲伯克氏菌存在於攝氏廿二到卅三度、中度pH值,以及脂肪酸豐沛環境,就會代謝出米酵菌酸。 何美鄉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存在於植物中,宿主並非是人類,但會透過食物鏈汙染,加上唐菖蒲伯克氏菌對生長環境要求既普通又不高,當務之急是找出傳染源。 農業科技研究院研究員蘇梅英表示,米酵菌酸目前被高度懷疑源自「粿條」,此推測連帶影響國人對所有「米製品」的信任,從隔夜米到麵條、米苔目等都不敢吃,她認為在尚未釐清真正米酵菌寄主之前,應從原料、環境、運送保存三方面釐清。

  4. 2024年3月29日 · 寶林茶室食安風暴持續擴大,首名死者解剖發現「米酵菌酸」,全身凝血不全。. 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強調,這一種罕見的強烈毒素 ...

  5. 2024年4月4日 · 衛福部3日開專家會議,拍板即日起「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避免望文生義造成恐慌。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經歷不幸事件也是寶貴經驗,將由食藥署研擬指引,提供食品業者與餐廳業者避免毒素產生的處理原則。

  6. 2024年3月28日 · 米酵菌酸」病源多來自玉米、黃豆製品、米或椰子製成的發酵食品,因保存不當產生毒素,其無色、無味、耐高溫,毒性很高,可能產生噁心 ...

  7. 2024年3月29日 · 寶林茶室中毒案有重大突破,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證實,經法醫解剖,在其中一位死者血液驗出「米酵菌酸」,此為國內首見。. 但王必勝也強調,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