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20日 · 羅一鈞說今年就登革熱疫情防治本來就有幾個先天不太有利的條件主要是今年是氣 候暖化的聖嬰年普遍台灣和鄰近國家都有偏熱氣溫升高有利斑蚊活動的條件另外是國 際旅遊解封後很多觀光客及國人出遊增加從東南亞帶回病毒的機會 羅一鈞指出中央進駐和地方政府合作前進防疫隊每天都有多組人馬前往熱區北區、 安南區、東區、南區)去巡查,分析及時疫情資料提供給台南市,他每天都會到熱點聯合 稽查,現在觀察起來近幾日病例增加數比上周同期下降百分之10至百分之15,本周就可看 到疫清反轉跡像,希望從現在起連續2周可看到疫情連續下降,在中秋連假前可以安心過 節及出遊, 羅一鈞也肯定,台南市上下動員各式各樣的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中央提供人力資源, 行政院補助經費會陸續到位,他主要會提供策略建議及疫情...

  2. 2021年6月27日 · - 看板 Wo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作者 k90209 (k90209) 看板 WomenTalk. 標題 [閒聊] 羅一鈞的缺點是不是剩太瘦了? 時間 Sun Jun 27 14:27:07 2021. 如題 我們的國民女婿 丈母娘最愛 跳級考上台大醫科 又6年畢業 還去非洲當志工 人聰明又長得帥 目前40歲已經是副組長 唯一缺點是不是剩太瘦了 去健身練壯是不是就完美了?

  3. 2023年10月28日 · 羅一鈞表示台灣蚊子分布明顯病媒蚊之一的埃及斑蚊分水線在北迴歸線存活時間比 白線斑蚊長叮咬效率高。 南部疫情會高於北部,主要是埃及斑蚊分布影響。 台南疫情發 現時,已形成本土群聚,降雨又導致噴藥防治受限,無法快速圍堵,才往人群密集區擴散 。 至於台南登革熱疫情爆發時為何快速擴散,羅一鈞以高雄、台南2個都會區作比較,他說 ,埃及斑蚊性喜躲在戶內,屬於都會型蚊子,台南部份房屋有先天缺陷,屋簷下排水用天 溝是普遍建築設計,一旦淤積阻塞就會成為病媒蚊溫床,高雄較沒有天溝問題,他已提醒 市府制定中長期計畫淘汰整頓非建築合法設計的天溝。 此外,台南是古都,中西區及北區等歷史較悠久的行政區,多有未整頓的閒置老屋空地, 降雨就成為病媒蚊溫床,高雄不是沒有死角,但平時持續管理整頓。

  4. 2023年9月26日 · 羅一鈞表示目前天溝可能是疫情反彈滿重要的原因因此, 今天起與市府展開為期2周的「屋後天溝診斷計畫」,每天上、下午去高病例數的不同里 別或病例數一直不斷新增的里,特別巡視天溝是否髒亂、積水或淤塞,並採樣是否有孳生 源,必要時也將裁罰。 疾管署南區管制中心主任李翠鳳表示,昨天跟市府討論後,將針對屋後天溝展開巡查,她 呼籲,一般太陽曬得到的天溝很快就乾了,但房子後面天溝要靠著梯子爬上去才能檢查, 之前在安南區就發現很多天溝藏有孑孓,成為隱藏孳生源,但也有很多民眾反映,明明天 溝都投藥了,為什麼還是有孑孓? 她解釋,有些天溝雖投了乳塊但乳塊溶解很慢,殺孑孓效果不彰,建議要磨碎倒進積水處 ,才可以百分百殺死孑孓。

  5. 2023年9月27日 · 羅一鈞強調自本土登革熱爆發以來防疫人員的無私奉獻不輸給救火的消防隊與救人的 醫護因每清掉1個積水容器除去1處陽性天溝甚至消滅1隻孓孑就能避免成千上百的 民眾遭受感染,造成生病、死亡。 羅一鈞指出防疫人員就像消防隊醫護同樣在搶救性命也讓各院所的醫療能量不會崩 壞,努力堵住了傳染途徑,將病例數控制住,大家就能恢復身體健康、回歸安心生活,儘管 被抱怨、遭怒罵、甚至當出氣筒,都要堅持,因為「這是做對的事情」。 羅一鈞此行到關廟病例數最多的香洋里視察,先前往公所參加登革熱會議,宣示啟動屋後天 溝診斷計畫,也聽取地方心聲,以及對孳清、噴藥等政策的執行意見,他都有提出回應。

  6. 2023年9月22日 · 羅一鈞今日受訪時認為這一波疫情在9月12日就已達到高 之後一路緩降尤其 這幾天趨勢更加明顯除了每日的 熱區巡查市府登革熱防治一級指揮中心會議參與外他也 實地訪視安南區及中西區之屋後溝工地空屋等空地資源 回收物與提報髒亂點,以及視察台南鐵路地下化、國立台南 大學等重點巡查範圍,希望透過防治持續讓台南疫情下週能 繼續下降趨勢, 讓大家可以安心過中秋 。 除了全市疫情反轉外,羅一鈞進一步指出,台南疫情熱區如 東區、永康區、安南區跟南區等,都呈現下降或持平,看得 出防治有了成效,且近一週也沒有降雨情形,會把握近日去 整理環境跟孳生源,但仍呼籲民眾還是不可以輕忽,避免疫 情反撲。

  7. 2023年10月2日 · 羅一鈞強調台灣會審慎評估國際疫苗使用經驗尤其國內登革熱比較重要的族群是發 生在60歲以上成年人而60歲以上可使用疫苗正進行臨床實驗現階段沒有適合疫苗可以 也未研發出登革熱特效藥。 主要的治療還是多休息、多喝水,如果有重症風險,甚至 有出現如休克或出血的徵兆就要立刻就醫讓醫師評估。 因此有慢性病或60歲以上的民 眾比較容易出現重症高風險群,通常一般在發病後的第5至第7天,比較容易會發生轉為重 症的跡象,要特別留意自己的身體的情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