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3日 · 中国ADC新年“开门红”。. 2024年1月2日,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联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体偶联(ADC)药物候选产品YL211,用于治疗实体瘤。. 新年第一 ...

  2. 2024年7月8日 · 合成生物学创新应用向医学、工业、农业、能源、环境、材料、信息等领域的迅速拓展,驱动下一代生物制造与未来生物经济。.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远未到达巅峰,随着合成生物技术迭代发展,赋能应用不断拓宽,必将在未来生物经济振兴中发挥核心作用 ...

  3. 2021年7月7日 · 研究团队结合了微流控芯片与肿瘤类器官技术,开展了跨领域、面向临床的联合攻关,开发出全新的集成超疏水微孔阵列芯片(InSMAR-chip),可在一周内获得肿瘤类器官药敏预测结果,极具临床转化前景。 研究团队首先改进了肿瘤样本的处理方法,采用机械处理方法从手术切除和活检的新鲜肿瘤组织中培养出大量肺癌类器官(lung cancer organoids, LCOs),证实LCOs保留了亲代肿瘤的组织学与遗传学特征,并具有无限传代扩增的潜力。 同时,团队开发了InSMAR-chip,将其用于LCOs的高通量三维培养和分析。 由于芯片上的微孔体积为纳升量级,大幅降低样本消耗量和培养时耗,仅在一周时间内完成药物反应的测试,并获得药敏结果。

  4. 2024年2月24日 · RNA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酶或编辑因子,对mRNA上的碱基进行修改,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单碱基编辑和RNA外显子编辑两种主要类型。

  5. 2024年10月7日 · 微RNA在 细胞分化,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会给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事实上,微RNA调控机制已经存在了数亿年,它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生物得以进化。 研究表明,没有微RNA,细胞和组织就无法正常发育。 因此,1993年科学家维克托·安博斯才显得格外意义重大。 陈熹教介绍,科学家们对于微RNA的探索的最终目标可不止是“进化”,他们想让这段短基因序列“有用”。 研究表示,微RNA调控的异常可能导致癌症,目前已经发现编码微RNA的基因突变可能在人类中引起先天性听力丧失、眼部和骨骼疾病等。

  6. 2024年1月1日 · 该研究创新性地运用AI辅助的大规模蛋白结构预测,建立起全新的基于三级结构的高通量蛋白聚类方法,实现了脱氨酶功能结构的深入挖掘,鉴定到完全区别于已知脱氨工具酶的全新底盘元件,包括45个单链胞嘧啶脱氨酶(Sdd)和13个双链胞嘧啶脱氨酶(Ddd),研究团队基于这些脱氨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碱基编辑系统,并在动、植物细胞中进行了测试。 还进一步通过蛋白理性设计和功能验证,开发了新的可被单个腺相关病毒(AAV)递送的Sdd6-CBE碱基编辑器,在小鼠细胞系中的边际效率高达43.1%,以及Sdd7-CBE碱基编辑器,在大豆中的编辑效率高达22.1%。 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碱基编辑工具,突破了现有脱氨酶的应用瓶颈,展现出新型碱基编辑系统在医学和农业方面广泛的应用前景。

  7. 2022年2月11日 · “感病基因的突变通常能够赋予植物广谱持久的抗病性,但它往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突变会给植物生长发育带来多种负面效应。 ” 论文第一作者、邱金龙团队助理研究员李盛楠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这进一步反映了病原菌的“狡猾”,极大地限制了感病基因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李盛楠照片。 受访者供图. 不过,高彩霞团队与邱金龙团队将双方在基因编辑和抗病研究方面的优势相结合,选择了利用植物抗病的新理论和先进生物技术去攻克摆在育种家和植物生物学家面前的难题。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MLO是小麦的感病基因,但由于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MLO基因有3个拷贝,通过天然突变方式同时敲除这三个基因几乎不可能发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