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6日 ·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解釋,「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 ...

  2. 2023年7月17日 · 大於3.5公分建議開顱手術 「搏動性耳鳴」應盡快求醫. 聽神經瘤的特徵主要為單側耳鳴及聽力衰退,少數伴隨耳悶或耳脹、頭痛、眩暈、步伐不穩等 ...

  3. 2024年5月22日 ·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腦外科組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達明醫生指,以電極植入手術為例,「手術需要放入兩支電極到腦部深處,傳統上需要術前計劃插入的路徑,然後手術時每插入一小節電極,就要掃描影像一次,評估路徑是否準確、會否因為腦部水分隨時間流失塌陷而要調整路徑,來回多次之後才可完成,插針部分往往需要5至6小時。 另外,患者可能要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以便即時監測生理反應是否正常。 MRI機械人定位器能夠同時在兩側作定位,大減手術時間。 消除固有誤差. 而港大研究團隊研發的MRI機械人定位器,就可縮短手術時間約一半。

  4. 2023年11月9日 · 突發性耳聾 多因這2種因素導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部長田輝勣表示,突發性耳聾跟顏面神經麻痺十分類似,多屬於突發性且無預警的疾病,造成原因主要以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病毒感染為最大宗,其他原因則包括聽神經瘤、內耳內淋巴囊水腫以及自體免疫疾病等。 突發性耳聾原因主要以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或病毒感染。 三高族群最常見 免疫力下降風險增高. 田輝勣解釋,由於內耳血液循環有一段沒有側支血管支援,一旦因故阻塞導致血液斷流,就會造成突發性耳聾,也就是俗稱「耳中風」,這類患者以三高族群最為常見,至於病毒感染則多半與太勞累、生活作息不正常、感冒等因素相關,連帶造成人體自體免疫能力下滑,突發性耳聾的風險也隨之升高。 內耳血液循環欠佳引致耳中風者,以三高族群最為常見。 高壓氧治療 促進血管新生、活化受損組織.

  5. 2018年4月16日 ·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洪致偉指出,因耳鳴而求助的個案十分常見,但耳鳴不是疾病,而是症狀,引發的成因很多,最常見是聽覺退化,其他病因則如耳垢阻塞、傷風感冒,到中耳炎、耳水不平衡,以致鼻咽癌、聽覺神經腫瘤等較嚴重的病症,也可引致耳鳴,即使是聽力正常的人也有機會出現耳鳴。 他稱,輕微或間中出現的耳鳴一般不太影響日常生活,「聽完演唱會耳鳴一兩日是正常」,但如果問題持續及經常出現,便可能令患者難以集中精神甚至失眠,有求診者更因此而對聲音變得敏感,無法逗留在環境嘈雜的地方,「戲院都會覺得嘈,酒樓都不想去」,對日常生活和情緒構成負面影響。 沙沙風聲助入睡. 治療耳鳴要視乎病因,洪致偉稱,若是由疾病而起,只要根治病源便可,如找不到病因,便要學習與耳鳴共存。

  6. 2020年1月9日 · 日報. 聽力退化 用助聽器重拾好聲音. 分享: 聽力衰退屬於自然老化現象,有調查發現,本港60歲或以上人士,超過八成有輕度或以上的弱聽;85歲以上的長者近兩成有聽力退化問題。 聽力退化不但會影響聽覺,還可影響日常生活質素及社交能力,甚至和腦退化有密切關係。 除了聽力下降,當出現耳痛、耳鳴、耳道分泌物增加、短期內聽力改變、耳水不平衡等症狀,便應立即尋求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協助。 邱騏驄表示,提升聽力有助聽力退化人士改善腦部認知能力。 耳鼻喉專科邱騏驄醫生表示,醫生會為患者作耳道檢查、聽力檢查、影像或進一步檢查去找出病因,並嘗試解決聽力問題。 如患者確診聽力退化,接受適切治療後問題仍未能逆轉,便需要使用聽覺輔助器。 令心境開朗.

  7. 2020年10月12日 · 最新一項臨床測試便顯示,利用由藍牙耳機及電刺激設備所組成的非侵入性刺激儀器,透過轉移大腦的注意力,從而緩減耳鳴造成的影響,多達三分二患者接受治療後耳鳴問題都有改善。 該套儀器的運作並不複雜,首先藍牙耳機播放經過精心設計能減少耳鳴噪音的聲音,然後連接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