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紫藤廬 ,是位於 臺灣 台北市 大安區 的日式公家宿舍,在時任 關務署 署長 周德偉 一家入住後作為 自由主義 學者的文化沙龍,至1981年周德偉之子周渝改作茶館後轉成文藝人士與 黨外運動 等人士的交流地。 1997年政府收回國有並列為 市定古蹟 ,仍由周渝繼續經營。 歷史 [ 編輯] 原作官宿 [ 編輯] 紫藤廬建於大正年代 [1] ,在 新生南路 與 和平東路 交叉口附近 [2] ,可追溯的時間為1921年的電費單 [3] 。 該屋原為 台灣總督府 官員淺香貞次郎的官舍 [4] 。 該人在當時於台灣總督府擔任海事課長,後來至 基隆港 作港務所長 [5] 。 1946年,為一名自 上海 搭乘海宙輪到臺灣的李姓商人與女兒暫住 [6] 。

  2. 紫藤廬 ,是位於 臺灣 台北市 大安區 的日式公家宿舍,在時任 關務署 署長 周德偉 一家入住後作為 自由主義 學者的文化沙龍,至1981年周德偉之子周渝改作茶館後轉成文藝人士與 黨外運動 等人士的交流地。 1997年政府收回國有並列為 市定古蹟 ,仍由周渝繼續經營。 歷史. 原作官宿. 紫藤廬建於大正年代 [1] ,在 新生南路 與 和平東路 交叉口附近 [2] ,可追溯的時間為1921年的電費單 [3] 。 該屋原為 台灣總督府 官員淺香貞次郎的官舍 [4] 。 該人在當時於台灣總督府擔任海事課長,後來至 基隆港 作港務所長 [5] 。 1946年,為一名自 上海 搭乘海宙輪到臺灣的李姓商人與女兒暫住 [6] 。 1950年,時任關務署署長的周德偉一家七口遷入 [7] 。

  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紫藤庐 ,是位于 台湾 台北市 大安区 的日式公家宿舍,在时任 关务署 署长 周德伟 一家入住后作为 自由主义 学者的文化沙龙,至1981年周德伟之子周渝改作茶馆后转成文艺人士与 党外运动 等人士的交流地。 1997年政府收回国有并列为 市定古迹 ,仍由周渝继续经营。 历史 [ 编辑] 原作官宿 [ 编辑] 紫藤庐建于大正年代 [1] ,在 新生南路 与 和平东路 交叉口附近 [2] ,可追溯的时间为1921年的电费单 [3] 。 该屋原为 台湾总督府 官员浅香贞次郎的官舍 [4] 。 该人在当时于台湾总督府担任海事课长,后来至 基隆港 作港务所长 [5] 。 1946年,为一名自 上海 搭乘海宙轮到台湾的李姓商人与女儿暂住 [6]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1997年7月29日市府召開市政會議通過將寶藏巖東和禪寺鐘樓和紫藤廬列為台北市第一批市定古蹟 [21]。 2001年2月21日臺北市議員 李新 、立委 朱惠良 會勘鐘樓要求市府一個月內提出鐘樓的具體維護作法 [22] [23] 。

  6. 2024年3月26日 · 臺北市直轄市定古蹟列表. 臺北市直轄市定古蹟 是 中華民國 ( 臺灣 ) 臺北市 境內的直轄市定古蹟。. 本表表列原則詳見 文化資產保存法 第三條,表內名稱依照中華民國 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所登錄的名稱為主。. [1]

  7. 台北清真寺 ,又稱 台北清真大寺 ,位於 臺灣 台北市 大安區 大安森林公園 旁,由 建築師 楊卓成 設計,為1958年應 沙烏地阿拉伯 國王 紹德 到臺灣而建,1960年落成,1999年列 定古蹟 。 建築 [ 編輯] 寺內一景. 台北清真寺是臺北市最早仿 伊斯蘭建築 式樣興建的禮拜堂 [1] ,正面設拱圈迴廊 [2] ,拱門為馬蹄形 [3] [4] ,兩側有一對 邦克樓 [2] [5] 高逾20公尺 [6] [7] 。 對一旁的青田街住戶來說,仿佛是《 一千零一夜 》中的巍峨皇宮 [8] 。 中華郵政 在2020年9月29日發行的台灣清真寺郵票,便以台北清真寺與 台中清真寺 為題材 [7] 。

  8. 登錄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評定時間. 2000年7月11日. 詳細登錄資料. 慈雲寺立字碑,普謙法師(俗名張坤艮)題字. 慈雲寺 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西門町 漢口街二段119、121、123號,是 中華民國 直轄市 市定古蹟,屬於 大乘 正宗龍華 齋教 一系。. 二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