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 研究莊子書的思想,固然學者們看待文獻的角度或有不同,但大致而言,視內篇為一具有相當一致性的思想體系來研究,是被接受的而外雜篇中相當多與內篇思想相呼應的文獻於研究中被一併納入討論,亦是常見的情況這些部分構成了且代表了莊子書之思想內涵的主要部分,因其不出於一人之手,故以「《莊子思想視之。 若再進一步看,《莊子》書中大部分的文獻,其思想內容其實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參見蕭裕民:〈《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興大人文學報,第36 期,2006 年3 月,頁159-186),如此,則以「《莊子》思想」的觀點來看待文獻,亦是可行的方式。 註. 2 雖然正面詮解或澄清誤解都只是一種詮解,但不表示各說各話是可行的。

    • 摘 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五、結語

    本論文意在探討莊子的處世之道,並隨文釐清詮釋上常見的種種疑難。莊子之學,原即為曲線的、反省的智慧,是精神發展之類「辯證式」的思想,所謂「調適而上遂」是也。因此,其所欲傳達予吾人的處世原則,無論是「緣督以為經」,還是「無用之用」,抑或是「安命順化」,都不宜遽以二分法,諸如主動/被動、積極/消極、肯定/否定......等等角度逕行理解,而應當扣緊莊子的立言關懷― ―開決封限,從圓應善應、成全生命之妙用的層次來詮釋。唯有如此,才不致低看、或是化約地評價莊子的處世之道,同時也才能發掘其中所蘊涵的深刻洞見,彰顯道家哲理的精彩之處。 關鍵詞:虛己、因順、安命、緣督以為經、無用之用 *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Chaung Tzu’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the Ana...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explore Chaung Tzu’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clarify various probl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Chaung Tzu’s wisdom is curvilinear and introspective and also the dialectical mentality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namely, the so-called “adjustment and then go onwards” . Accordingly, no matter for “walk in the middle route...

    莊子的處世理想,一言以蔽之,即曰「乘物以遊心」(〈人間世〉)。乘物,所以不獨立高山、不脫離人群,既能儘量避免為世所傷,又能充分利用外境的種種條件;遊心,所以能一空執著、無所沾滯,保有超拔在世俗事務之上的高度精神境界。如何才能達成「乘物以遊心」的處世理想?歸納散見於內篇各章的說明,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項原則,這三項原則分別是:緣督以為經、無用之用、與安命順化1。從中可以隱約地看出,這些處世原則,仍舊與內聖修養緊密相關連,甚或根本就是將內聖修養的要點,應用到涉世待物之上而已。下文便依循此一義理脈絡,逐步展示莊子所欲傳達予吾人的處世智慧,並隨文澄清詮釋上的種種疑難。

    經由上文層層的辨析,即可以得知:無論是「緣督以為經」,還是「無用之用」,抑或是「安命順化」,莊子提出這些處世原則的用意,都不外乎突破既定立場的桎梏、祛除對於實用觀點的偏執,以及解消特殊際遇所帶來的束縛......等等,易言之,也就是超越涉世待物歷程中,所形成的種種封限。能超越封限,則不僅得以安然處涉人間世,達致「乘物以遊心」的理想,更可以恢復心靈豐盈的創造力,隨順時宜,而生起圓應萬事、「化貸萬物」的妙用。

  2. 本文主張,莊子的養生是涵養生命之意,因此它的養生觀包含養親的要求。 「庖丁解牛不是寓言,而是莊子舉例說明技藝在生命之涵養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技藝的重要性,不在於它能帶來心流經驗,而在於它能將世界揭露為豐富多元、且可悠遊徜徉的場域。 欲得養生,就必須擁有良好的技藝,包括與父母相處、將父母揭露為相互成全、攜手共遊的養親技藝。 基於這樣一種養生觀,莊子雖然高度重視人倫的要求,認為得道者必能養親,卻並未進一步進行倫理學與政治哲學思考。 關鍵詞:道、技、養生、道家倫理學、道家人文精神. * 張忠宏,中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投稿: 103 年 7 月 1 日;修訂: 103 年 9 月 19 日;接收刊登: 103 年 9 月 23日。

  3. 理想社會. 莊子處於社會大亂道德淪亡的戰國時期眼見自己無力改變社會故尋找精神上的解脫可見莊子的避世思想較老子更為明顯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用任何手段治理百姓其政治原則是純任自然返樸歸真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使教化普及人民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 他又認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自己應先安立己道,然後才去扶助別人建立道德。 治理天下時應心情淡泊,順應本性,無所偏私,天下自然太平。 同時,由於古今情勢不同,禮義法度隨時會變,所以仁義是先王暫時的治理工具,不可執守久居。 莊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至德之世」。 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4. 與萬物的關係莊子認為是普遍性實存性的並且它也是人生境界的終 極目標首先真人圓融境界」,以無我無為無對真人境界之探討其次真人實踐工夫」,也就是知之所知虛而待物」、「兩忘以行」。如何達至真人

  5. 其他人也問了

  6. 莊子認為認識可分為三個層次感官層次萬物的性質不一人們接觸到的各種感性知識不同沒有一個統一標準。 理智層次:超越耳聞目視的狹隘經驗知識,以理性精神(即「神遇」),以獲得對物類的確切認識。 「道」的層次:萬物根源和歸宿相同,所以從「道」的角度來看,應泯除事物的實際界限,消除思想上貴賤態度的差異,甚至消解生死現象的對立,達到萬物齊一、超越是非之目的。 莊子認為這才是「真知」、「大知」,並非透過感知理智的途徑而得,而是一個直覺的「體道」、「聞道」過程。 作者: 朱康有教授. 上載日期: 莊子對「道」的看法與老子差不多。 莊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最後根源,以及人的精神或道德的最高境界。

  7. 為中國 戰國 中期著名 思想家 、 哲學家 、 文學家 ,是 道家 學派代表人物, 老子 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西元742年, 唐玄宗 天寶 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 莊子 》為 南華經 [2] ,在 四庫全書 之中歸類為 子部 道家類。 宋徽宗 時,追封為「微妙元通真君」。 生平經歷 [ 編輯] 名號 [ 編輯] 司馬遷 《 史記 ·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嘗為蒙漆園吏,與 梁惠王 、 齊宣王 同時。 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 《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