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8月8日 · 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袁紹雖然戰敗但降軍仍占據黃河以北四州青州幽州冀州并州絕大部分領土再叛的機會很高收編他們的風險遠大於當年的黃巾賊因此曹操採取殘酷而非懷柔的策略。 那麼曾經寫信給袁紹,而未來也可能繼續不忠的「曹營人士」,曹操何以寬容待之? 究其原因,當時大戰雖已告一段落,但軍隊內部信心仍有待重建,需要的是信任與容忍,設法將異心化為同心;尤其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擴大處罰反而可能使人心更為浮動,引起更大規模的叛逃。 權變理論:領導要因應環境,做出變化. 時而殘酷,時而寬仁;時而獨斷,時而納諫;時而忌才,時而容才 —— 曹操隨機應變的才能,由此可見一斑。 而這種機變與權變的精神,也正是管理學中「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的核心概念。

  2. 2021年8月6日 · 曹操同時也評價其他檯面上的人物例如批評袁術是塚中枯骨」,指他身為領導人卻死氣沉沉缺乏生機批論劉璋是守戶之犬」,指他目光如豆缺乏遠見最後他評價袁紹外表威武但內心膽小喜歡謀算卻毫無決斷能力想幹大事但又怕死 ...

    • 曹操多疑,誤殺好人!
    • 崇禎多疑,害死良臣!
    • 雍正多疑,錯失人才!
    • 主管要有的用人觀念

    三國時期,曹操想要刺殺董卓,被呂布識破,董卓下令懸重賞緝拿曹操。曹操在陳留縣令陳宮的幫助下,好不容易逃到義叔「呂伯奢」家。呂伯奢將曹操安置後,便外出買酒要招待曹操。 多疑的曹操不放心,潛出偷聽呂家人的談話,聽到呂家人說道:「縛而殺之,何如?」(綁起來殺了,如何?),曹操聽到這句話,立刻拔劍,不問男女,全部殺死,一連殺了呂家八口。等到仔細查看內廳,曹操才發現呂家人只是縛了一豬,殺了要來招待曹操。與曹操同行的陳宮見狀就感嘆說:「孟德心多,誤殺好人」!曹操說過的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多疑常常會錯殺忠臣良臣。

    明朝崇禎皇帝就是另外一個多疑的君主。袁崇煥負責守山海關,最後被清朝設計害死,害死的原因就是皇帝多疑。 明朝的軍人帶兵打仗,都要有一個監軍,好像政戰一樣,本來是要對敵人做統戰,還要對自己的將軍進行監督。袁崇煥鎮守山海關的監軍是太監「魯四」。就這樣,清朝的多爾袞把魯四縛孥,然後把他關在一個房間,在另外一個房間中講一些有關袁崇煥要謀反崇禎的話,魯四以為得到極高機密。 多爾袞就故意讓魯四逃走,而且要讓他覺得很不容易才逃走,回去以後魯四死裡逃生,把經過跟崇禎皇帝報告了!崇禎中了反間計,袁崇煥這樣就完了。這種情節故事好像小說,袁崇煥被處「凌遲」,凌遲就一刀一刀的把肉割下來,到死為止。歷史記載他被割1300刀,被割下來的肉,百姓還把這些肉曬乾,當肉乾吃,可見當時崇禎有多麼恨他,而且百姓也恨他。 袁崇煥死前...

    雍正是個既多疑又猜忌的皇帝,跟這種皇帝如何相處?雍正王朝電視劇中,鄔思道是雍正的幕賓,但在雍正奪嫡後選擇離開。 要離開多疑的皇帝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知道皇帝太多事情,因此,要離開得要有一套說詞,鄔思道跟雍正說:臣有三不可用,第一,臣是康熙皇帝時通緝的要犯(科舉考試聚眾),這是一不可用;第二,臣是殘疾之人(鄔思道因科舉考試被打斷腿),廟堂不應有殘疾之人,這是二不可用;第三,臣所使用的都是陰謀之術,皇帝即位,要行的是正道,這是三不可用。後來雍正放他走了! 但是鄔思道還是害怕皇帝會殺他,當雍正問他去哪裡時,他說:古代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臣要「半隱」,就是皇帝想念我,想看我時,隨時可以看到。為何鄔思道要半隱?因為他知道皇帝會害怕他到外面作怪。

    做為一個主管,如果沒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心胸,就難以幫組織招攬頂尖人才,更別說做出一番大成就!「信任」是團隊成員合作的基礎,一個信任基礎薄弱的團隊,處處設防、事事猜忌,互相鬥爭都來不及了,哪有可能做出什麼成績來? 參考資料 伊藤肇,現代帝王學,遠流出版社 朱元璋電視劇,朱蘇進小說改編 雍正王朝電視劇,二月河小說改編 宰相劉羅鍋電視劇 江山風雨情電視劇,朱蘇進和子川小說改編

  3. 2016年4月6日 · 總結紹在歷史上的表現,中國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直言:「紹的愚蠢、固執、狂妄,基本上是三位一體的。他因狂妄而固執,因固執而愚蠢,又因為愚蠢而狂妄。」 《三國志》作者陳壽形容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

  4. 2013年5月23日 · 權變理論是管理學者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以系統管理和經驗管理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出來的管理理論,其核心觀點在於:領導與決策必須依據環境的條件做變化,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換句話說,高明的領導者或管理者應該是一位善變的人,能夠不失時機地適應外界變化,不斷地調整變換自己的領導方式,或是把自己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費德勒權變理論」(Fiedler' Contingency Theory)即認為,領導是「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條件」「工作任務結構」這4個因素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不存在普遍適用的一般領導原則,好的領導者應根據不同情境,採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後人常把曹操「有權謀,多機變」的特性,與奸雄、狡詐畫上等號,這樣的看法並不全面。

  5. 2010年9月13日 · 現在的績效表現是預測未來潛力的唯一指標嗎? 無領導力,即無發展潛力. 三國時代,劉備被呂布襲擊後投靠曹操,曹操待以上賓之禮。 某日,曹操邀劉備到花園飲酒談心,兩人對坐,開懷暢飲,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 劉備寄人籬下毫無實力舉出的人物都從實力著眼諸如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曹操則不從目前實力著眼逐一點出這些檯面上有實力大人物的弱點他評論的標準為是否具發展潛力與領導力? 「具備未來發展潛能」是曹操評論人才的第一要點,他認為英雄與人才的行為要像龍一樣,「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芥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

  6. 2021年5月21日 · 2. 打造更敏捷的企業文化. 這份報告也指出,雇用具有關鍵技能的人才,能提升組織的競爭力;透過鼓勵人才在單位間流動,有助讓組織文化更敏捷,也使得員工能重拾對工作的熱愛。 聯合利華採用的 AI 職涯平台創辦人本.魯文尼(Ben Reuveni)也表示,當每個人只做份內的事,工作缺乏變化時,企業就會不靈活,生產力也會降低。 3. 跨部門人力能帶來新觀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