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陳誠 相關

    廣告
  2. 專業高價收購陳誠等名家字畫、手札、信函,可到府鑑定! 專業鑑定、誠信交易,老字號信譽保證,歡迎洽詢! ...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4日 · 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 [1]:176,浙江 處州府 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中華民國陸軍 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 [1]:176。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 [1]:176。

  2. 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 [1]:176,浙江 處州府 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中華民國陸軍 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 [1]:176。其軍事集團是蔣介石嫡系部隊中堅力量 [1]:176。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臺灣正體. 工具. 第一次陳誠內閣 成立於1950年3月10日,起因為前任 行政院院長 閻錫山 在 蔣中正 重返 中華民國總統 職務後,因政治理念與派系不同旋即總辭。 陳誠被奉內閣後,徵詢意見及運作,並於3月12日由總統特任 行政院副院長 、各部首長、政務委員,而陳誠內閣也正式成立。 因為當時國民黨政府已於中國大陸喪失許多領土,中央政府播遷 臺北市 ,因此陳誠內閣亦為 中華民國政府 於台灣起始的首任內閣。 由於第一次陳誠內閣是中央政府遷台後組建的第一個內閣,陳為求政治安定,邀請 中國青年黨 與 中國民主社會黨 入閣,為繼 張羣內閣 之後的第二個三黨聯合內閣。 內閣成員 [ 編輯] 行政院院長: 陳誠 ( 中國國民黨 ,1950年3月10日-1954年6月1日)

    • 背景
    • 戒嚴令的解除
    • 戒嚴令的影響
    • 程序合法性之爭議
    • 解除戒嚴後
    • 參見
    • 參考資料
    • 外部連結

    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情勢對中華民國政府趨於不利,1948年(民國37年)12月10日,總統蔣中正發布戒嚴令,史稱第一次全國戒嚴令,而與戰場較遠未受到影響的新疆省、西康省、青海省、臺灣省、西藏地方則不在範圍之內。直到1949年(民國38年)5月19日,臺灣省全境宣佈自20日起戒嚴。

    戒嚴本為國共內戰下的產物,而國共內戰也因為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停止炮擊外島並改革開放後逐步拋棄計劃經濟模式而發生質變。總統蔣經國在一開始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以對抗一國兩制,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加上台灣統獨議題發酵,國共之間的矛盾漸漸緩和。而國內訴求改革的黨外運動,亦由早期的五龍一鳳、雷震事件等單一格局逐步演變為連串具組織理念的街頭運動,如中壢事件、橋頭事件、美麗島事件等進而推動了戒嚴令解除的歷史條件。 1980年代起國際冷戰局面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對抗日趨和緩,兩岸關係卻面臨陸續發生的林宅血案、陳文成案、江南案、中華航空334號班機劫機事件、六二七事件、自由之愛運動、三七事件、岩灣事件等各種複雜情勢演變,黨外運動人士開始出現要求徹底...

    頒佈戒嚴令是影響臺灣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事件。依據《戒嚴法》規定:「在宣布戒嚴期間,由戒嚴地域的最高司令官掌管行政事務及司法事務」,政府為便利戰時管理而在國共內戰期間執行,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權利被限縮,即所謂黨禁、報禁、海禁、出國旅遊禁等,在此段時期言論自由受到普遍限制。政府用相關法令條文對中國共產黨人士、政治上持異議人士(多為黨外人士)進行逮捕、軍法審判、關押或處決.負責執行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在時任總統蔣中正指示下徹底執行,此間臺灣常有人突然失蹤,不時傳出冤獄,被稱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一直到1984年12月,最後兩個在1950年代的終身監禁的政治犯林書揚與李金木,在坐滿34年又7個月以上的牢後,才釋放出獄。

    2009年,獨派人士謝聰敏與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團體指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當年發布的戒嚴令未依法按級呈報代理總統李宗仁,再由總統提交立法院追認,因此,依法無效。中華民國政府依無效的戒嚴令侵害部分人士的人身自由及財產權,但司法院大法官卻不受理釋憲,他們要求監察院彈劾大法官、糾舉大法官失職。 依照中華民國政府之文書記錄,戒嚴與解嚴係依照下列流程執行。 而其中之爭議焦點在1949年11月「將臺灣納入全國戒嚴令接戰地域」之行政流程是否符合《戒嚴法》之規定。 2010年,監察委員黃煌雄等提出調查報告指出 謝聰敏等人對監察院調查結果感到振奮,他們表示自己因為在戒嚴時期遭到軍法審判而坐牢,如果監察委員認定戒嚴令有瑕疵,那麼當時的審判就站不住腳,他們將根據這項調查報告向大法官聲請釋憲、爭取平反及冤獄賠償。民主進...

    解除戒嚴對臺灣社會帶來以下改變: 1. 出入境及出版物的管理由國防部移交內政部警政署及行政院新聞局負責。1987年12月1日,行政院新聞局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開放報禁:429。解除報紙限證在29家、每份限三大張、限印於發行地點內之束縛。 2. 1987年11月5日,行政院會議通過《人民團體組織法草案》,將政治團體列為人民團體之一,受該法約束。新籌組政黨有二十多個;直到1989年1月2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人民團體法》,各政治團體均得依法自由成立,「並從事選舉自由活動」:429。開放民眾登記政治團體,人民可依法組黨結社、組織參加集會遊行及從事政治活動。

    李筱峰, 臺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 新臺灣新聞周刊, 2000/11/23
    <戒嚴幽靈續頑抗>漫長抗爭換來民主, 新臺灣新聞周刊, 2007/07/19
    那個時代:戒嚴時代…座談會對談紀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鄭南榕紀念館, 2012-8-30
    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23年7月27日 (星期四) 05:59。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創用CC 署名-相同方式分享 4.0協議 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 (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 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 ...

  6. 2024年5月24日 · 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 [1]:176,浙江 處州府 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中華民國陸軍 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 [1]:176。其軍事集團是蔣介石嫡系部隊中堅力量 [1]:176。

  7. 辭修公園,前名陳誠紀念公園,位於臺灣 新北市 泰山區同榮里尖凍山丘陵,佔地5.5公頃,原為已故中華民國副總統 陳誠與夫人譚祥的合葬墓園,1993年8月,陳家後人將遺骨遷葬至高雄縣大樹鄉(今高雄市 大樹區)佛光山萬壽園納骨塔,該園交由泰山鄉公所 [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