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翌年三月劉敬宣辭任江州刺史陶淵明亦暫回故鄉同年八月 [2] :13278陶淵明受族人提攜 [5] :4出任距故鄉 柴桑縣 約50公里遠的 彭澤縣 縣令 ,原本打算做滿一年十一月同父異母的妹妹於 武昌 去世陶淵明藉此機會提出請辭回鄉 [2] :357413278 ...

  2. 2016年1月15日 · 陶淵明出生在沒落的官宦家庭父親在他八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四年後母親也離開人世陶淵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裡。 外祖父是傑出的名士,對陶淵明的影響非同一般。 陶淵明自小就習得琴棋書畫,才華橫溢,頗有外祖父的風範。 陶淵明長到二十歲時,就開始了遊宦生涯。 在這期間,曾擔任過江州祭酒、主簿、鎮軍將軍。 彭澤令等職位。 陶淵明在官宦與田園生活之間遊蕩了十多年,三番兩次出仕、辭官,又出仕。 在這反覆無常的日子裡,陶淵明一心想施展抱負展示宏圖偉願,另一方面又想念舒適的田園生活。 經歷了內心糾結的鬥爭,最終放棄厭惡了官場的黑暗奸詐,選擇一心嚮往追求安逸舒適的田園生活。 前405年,陶淵明最後一次任命的職位是彭澤令。 在程氏妹的去世後,陶淵明著作了《歸去來兮辭》,表明了他辭官歸隱田園生活的心願。

  3. 2023年5月10日 · 我這次重讀桃花源記〉,試著換個方式問問題:「為什麼漁人必須離開桃花源」?. 多了必須兩個字答案反而從開放式變成半開放式既然是必須那就等於有了個前提陶淵明是有意讓漁人離開的。. 也因此要回答這個答案就必須從陶 ...

  4. 2024年4月9日 · 除廣泛流傳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陶淵明著有多樣的詩作不僅以自身死後情景為詩更在生前為自己寫祭文其豁達不但跨越文字更顯現出其對生死的超脫陶淵明以責子描繪不愛讀書的兒子們字裡行間傳遞出疼愛而無責備:「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我的兩鬢已經斑白,身體也不再結實,雖然育有五子,個個都不愛讀書。 阿舒十六歲,懶惰程度無人能比,阿宣十五歲,也不愛學習,阿雍與阿端兩人十三歲,六或七都數不來,阿通九歲,天天就想著吃。 老天這樣安排也沒辦法,還是喝一杯吧。

  5. 2016年8月4日 · 入宋的第八個冬天隱居了二十二年的陶淵明終於離開人世然而他的影響力正開始發酵陶淵明的人格和作品廣受千百年來文人雅士的追慕和喜愛其詩看似平易近人但又幽微難解其行為看似天真灑脫實則桀傲不馴其作品既寫自身事物卻又喜愛虛構想像。 他種豆南山下,好讀書不求甚解,嗜酒必醉的隱士形象早已深植人心,而他筆下的桃花源,更為後世人們指引了一個理想世界的存在。 至今這位瀟灑的詩人,不僅備受中國歷代推崇,同時更享譽國際,為東西方所喜愛。 在他之前僅有屈原,在他之後也只有唐代的李杜,以及宋代的蘇東坡能夠與他齊名,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返回列表 下一則.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2年8月14日 · 在高中職國文課中陶淵明桃花源記絕對稱得上是經典課文的代表文意大致上不難理解多數人也能明白所謂的桃花源」,其實就是陶淵明內心所建構的理想世界而在理想世界中隱居自處躬耕田畝以自足那更是他所期待的理想生活故而在這樣的文意脈絡之下陶淵明也開啟了後世許多人對於理想世界理想生活的追尋。 追尋,這個鼓勵許多人的動作,其實並非陶淵明真正的用意,因為他真正的本意在於內心與理想的無心契合,一種順其自然的成就,而非刻意地追尋,重點在於「非刻意」。

  8.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 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 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身世. 陶淵明 ,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 屈原 、 李白 、 杜甫 、 蘇軾 比肩的偉大 詩 人。 陶淵明自己從來沒有說過是哪裡人,甚至也不說生於何時何地。 於是,在陶淵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現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個版本。 陶淵明的身世也成了難解之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宜豐學者凌誠沛主持組建了“陶淵明始家宜豐”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