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在其主要的論著《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與《迴諍論》(Vigrahavyāvartanī ) 中以「空性」(śūnyatā)和「緣起」(pratītya-samutpāda)的哲學基礎,批判了論敵包含婆羅門教的諸多學派、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經量部(Sautrāntika)、犢子部(Vātsī-putrīya ),以及 ...

  2. 龍樹說,「戲論寂滅緣起概念依戲論而不作戲論」( prapa ñ cair apra ñ citam ),因此是「捨離一切見」( Sarva - dṛsti - prahāna ),是「破滅言語」( buvṛttam abhidhātavyam ),是「所見寂滅」( draṣtavyaupaśama ) [ 7 ],所以一切不可見,一切不可得,並且「能知與所知」( j ñ āna - j ñ eya )關係,「能詮與所詮」關係( abhidhāna - abhidheya )都受到破滅( nivṛtta ) [ 8 ],「一切所緣都寂滅」( sarva - uplambha - upaśama ),「心所行(外境)破滅」( nivṛtte cittagocare ),亦即處...

  3. 其他人也問了

  4. 緣起即是空性,是龍樹那個時代,部分大乘學者所共說的。 二、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之對立與貫通(p.243~p.244) (一)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之對立. 上面說到,空在《般若經》中的主要意義,是涅槃、真如等異名。 在上一章3 中,說到與《般若經》相近的文殊法門,以緣起為此土──釋迦佛說法的先要,而文殊所說,卻是「依於勝義」,「但依法界」,「依於解脫」,表示了聲聞與大乘的分化對立。 1、 大乘說「一切皆空」,「 一切皆如也」,「 一切不出於法界」。 2、依佛聲教而開展的,被稱為聲聞部派佛教,大抵是有為以外說無為,生死以外立涅槃。 所以形成嚴重的對立。 (二)龍樹闡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善巧貫通聲聞與大乘. 聲聞法與大乘法的方便施設,當然有些差別,但也不應該那樣的嚴重對立。

  5. 劉嘉誠. 緣起性空是空宗宗旨,在龍樹的論著中,不乏有關此一論題之論述,而我們亦不難發現有關此一論題的論述,龍樹其實是透過一些論證方法來證成緣起性空首先,我們引用迴諍論第22偈頌龍樹回應正理派對一切法空的質疑來說明,龍樹在該偈頌指出:「因緣所生法,說彼即是空;以因緣生法,即無自性故。 」本頌上半先點出結論,下半再出前提,而前提若參考該頌龍樹之自注其實有兩個,如該頌注釋說:「 法若是因緣生者,即是空。 何以故?...若法因緣生則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得言空。

  6. 佛家的緣起終極觀與龍樹的中觀. 張祥龍.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副所長. 一、佛家與印度正宗的不同表達方式. 在古代印度,所謂「非正統」或「非正宗」者,是指不承認吠陀經典的權威的那些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三派:順世論(Carvakism 或Lokayata )、耆那教(Jainism)和佛教(Buddhism)。 下面將限於討論佛教,因為其思想與正統思想(以婆羅門教為主)頗有可對照之處,而且它是歷史上自「西方」來的學說中對於中國影響最深遠者。 以上講到,印度古人對於終極實在的超越性和不可規範性有特殊的敏感,所以在講「彼一」、「梵」、「我」時多用遮詮法,即通過否定(非......,非......)來顯示其本源性。

  7. 月稱對緣起的看法則越過了這種時間先後的因果序列之思考。 月稱根據緣起的字源提出了「相待性」( apek.saa ) ,相待性是一種對因果同時性的考察,它強調因與果之間的相依相待,例如父與子之間就是互相依待的,子固然從父而生,可是如果沒有子,父亦不成其為父,因此父與子必須同時俱有,互相觀待,才能成立父與子的關係。 如以十二緣起支而言,世尊曾指出「識」與「名色」之間乃是互相依待的關係,亦即不但是「名色」依於「識」,同時「識」也要依於「名色」。 《雜阿含經》以「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來作比喻,以說明兩者之間相互依待的關係。 緣起的空寂性則表現在《中論》歸敬偈中的八不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

  8. 2016年4月29日 · 例如宇井伯壽等人主張緣起是同時的邏輯關係木村泰賢等人則認為緣起還有異時的因果面另外上田義文還指出了緣起的寂滅面本文依據印順法師的主張亦即因果不能分割為同時或異時並且徵引龍樹的論文重點地批評上述日本學者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