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2日 · 蔡長哲建議,民眾可以利用「簡易憂鬱症篩檢量表」,評估過去一周的憂鬱症狀發生的頻率,總分8分以下是正常,得分超過19分以上,應尋求精神科協助,進一步確定診斷。 篩檢量表自我評估. 治療憂鬱症,須量身制定計畫. 蔡長哲表示,憂鬱症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各有不同的診斷標準,病情輕重程度不一,需要治療的時間不同,治療之後的預後也不一樣。 輕度憂鬱症通常情緒問題表現較輕微;中度憂鬱症則表現為較嚴重的情緒問題,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而重度憂鬱症最為嚴重,患者可能對生活感到絕望,甚至有自殺傾向,清楚了解患者的狀況,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療計畫。

  2. 2023年12月12日 · 所以要正視憂鬱症年輕化的問題,建議要提升情緒的素養,學習如何去辨識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等,也要重新正視尋求幫助的意義,讓尋求幫助是協助自己能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的品質,而非弱者的表現。

  3. 2021年4月7日 · 近年來,憂鬱症最廣為接受的「發炎反應假說」(inflammation hypothesis),就強調異常的發炎反應與憂鬱症的關聯。 而支持該假說的有力證據,竟是意外來自C型肝炎的治療! 甲型干擾素(Interferon-α)可以引發人體對抗病毒,是傳統C型肝炎治療的首選藥物,但令人意外的是,這些接受甲型干擾素治療的病患中,約三分之一出現重度憂鬱的副作用。 該現象廣泛出現於全世界的臨床報告,且中國醫藥大學的團隊也對此現象發表過多篇代表性論文。 縱使該現象為憂鬱症的發炎假說提供有力的證據,其相關致病機轉仍然不明。 MBI-Lab主持人蘇冠賓教授是台灣身心醫學專家,目前擔任安南醫院副院長並主持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

  4. 2022年8月10日 · 如果年輕人不想向身邊親友分享壓力與情緒,建議可使用董氏基金會的線上諮詢平台 「心情頻道聊天室」 ,由專業人員回應,以及相同困擾的網友一起傾聽,讓他們從經驗分享中獲得同理、支持與建議。 【本文出自《大家健康》,更多精彩內文請見 大家健康雜誌 】 焦慮和憂鬱在全球的發生率都急遽上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但多數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卻沒有接受治療。 根據2022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的研究顯示,費用問題、不知道向何處求助是這些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不尋求心理健康照顧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從2011至20...

  5. 2023年7月25日 · 一直以來,憂鬱症被視為現代人的「沉默殺手」,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光是去(111)年全台有將近65萬人就醫獲診斷為憂鬱症,共計約200人罹患憂鬱症;其中,在各年齡層就醫人數中,除了45至64歲中高齡族群占比37%最高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5至24歲

  6. 2020年11月5日 · 許多患者甚至常受失眠所苦,經常徹夜難眠,但旁人不會知道。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拉姆絲(Olivia Remes)定義,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指的是「憂鬱問題,但卻成功將問題隱藏」的人。

  7. 2021年1月15日 · 台灣身心醫學專家、在安南醫院主持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的蘇冠賓醫師說,近幾年來,憂鬱症的「發炎反應假說(inflammation hypothesis)」受到醫學界重視,成為被廣泛接受的憂鬱症成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