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9月20日 · 原理:抑制女性卵巢排卵,但失敗率高於定時、定量的口服避孕藥。成功率:女性在性交後24小時內服用的避孕成功率為95%;24到48小時內服用降為85%;48到72小時內服用則降低至50%。副作用:服用後常見惡心、嘔吐、腸胃不適與打亂月經周期。注意事項:

  2. 2022年3月11日 · 1. 願意改變. 許多人都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想要改變跟願意做出改變常常是兩回事。 做一些以前沒有嘗試過的事是一種冒險,也代表你可能不得不花時間在舒適圈之外,挑戰自己既定的觀點和思維。 當你以一種自願的 態度 接納新的想法時,才有改變的可能。 問問自己: 我願意改變嗎? 我是否有勇氣踏出舒適圈? 2. 接受責任. 很多時候,人們會責怪過去,尤其面臨人生難關的時刻。 –...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 百次的騙局中,你能成功地發現幾次對方在說謊呢?
    • 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
    • 知識的詛咒(Curse of Knowledge)

    在下面寫下你的答案:在遇到一百個說謊的人中,我覺得我可以正確分辨出謊言_____次。 雖然我們並不認識你,但我大膽的預言你寫下的數字會極為接近五十,如果要再精確地猜,應該會是五十五左右。這個數字乍看很高,不過,這種辨識率其實就跟丟銅板是一樣的。 我們曾提過,研究發現人類並不擅長辨識謊言。這個結論不只針對一般大眾,也同樣適用於那些以辨識謊言維生的人——好比警察與法官。此外,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都無法有效提升我們辨識謊言的準確率,就算是認為自己很會辨識的人,他們的辨識率其實也沒有高到哪去。不過的確也曾有篇研究提到一個例外,若一個人越擅長說謊,他就越擅長辨識謊言,準確率可達65%。 這就是我們在接下來這部分想探討的:每個人都可能會被詐騙,就算你是博士、老師、大學生⋯⋯也不例外。被大眾視為「洞察人...

    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研究後見之明的社會心理學家尼爾・羅斯(Neal Roese)曾有段很好的提醒:「如果你覺得自己早就知道這一切會怎麼發生了,那就表示你不會停下來去檢查,為什麼有些事情真的發生了。」 而這正是「後見之明偏誤」危險的地方。用後見之明的心態去看待每一起詐騙案,會讓我們對這些詐騙覺得司空見慣,理所當然,沒什麼好深究的,因此,我們便更不會去探討裡頭讓受害者真正被騙的原因。 若要破解後見之明,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反過來思考看看:「會不會在某些情況之下,我也有可能被這樣的詐騙者給騙了?」這種思考方式稱為「反事實思考」,可以協助我們跳脫出自以為知道的立場,反過來去發現這些案例中自己沒有發現的資訊。 反事實思考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上行假設」,針對已經發生的事去思考,如果滿足哪些條...

    知識的詛咒指的是,在我們了解某些概念之後,就很難同理那些「不懂這些概念」的人到底是怎麼搞的,以及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與他們溝通。但事實上,詐騙集團蠢蠢欲動的對象不只是我們,還有我們身旁的長輩,以及那些看似快要長大,但其實心智卻未必獨立成熟的孩子。所以避免知識的詛咒不只能幫助自己,更能幫助身邊的人,是相當重要的。 自由意志錯覺(free-will illusion)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認為我們的每個行為、言語都是出於「自由意志」的。今天要買這本書,做出這個決定的是我,今天把它讀到這邊的也是我。不過,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人類的意識其實是個廣袤的領域,當中有我們接觸得到的「意識本身」,以及我們接觸不到,卻深刻影響我們每個決定的「潛意識」。 在知名著作《快思慢想》中,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

    • 女性年齡一旦超過三十五歲,受孕力便節節下降。根據統計,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會在嘗試懷孕的前六個月內就順利懷孕。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女性年齡的影響是最大的。
    • 性行為頻率有關係?天天做最理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到底是幾天做一次,還是一天做幾次,才是最理想的備孕方式呢?這樣的問題,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在進行了解,大部分的研究是從男生的 精蟲 品質著手。
    • 哪一天最容易受孕?教你算出好孕日。最佳的受孕時期,就是 排卵日 前五天到排卵日後一天,一共七天。如果你是月經不規則的人,在悲傷自己排卵期不容易抓的同時,我建議你:那就天天都當排卵期吧,恭喜你!
    • 姿勢有助受孕?女性高潮或許更有效。有許多的研究都試著去揣摩各式各樣的性行為方式,原理都是想儘可能提升精蟲進入體內的機會。不過,這些方法都沒辦法被證實。不同性行為的姿勢,無法改變懷孕率。
  3. 2018年10月2日 · 在IVF的早期發展階段,人們會使用過多的精子,希望最大化受精成功率——這是能理解的,但是人們忽略了自然過程,5萬到50萬的精子量讓成功率越來越低。

  4. 2020年6月23日 · 日本的社會文化歷程早臺灣十多年,現在日本流行的「卒婚」、「終婚」,甚至討論已久的「空巢期離婚率」,會不會真的改變熟齡後的兩性關係呢?

  5. 2021年4月16日 · 1. 我必須做得很完美. 成就者的傾向之一,就是 經常以非常嚴格的標準判斷他人與自己 。 另一方面,這類人通常都居於領袖地位,他們害怕受到負面的反饋或是失去他人的信任,於是更加追求完美主義,這樣的壓力可能轉嫁到下屬。 轉換思考: 「完美」,是無法實現的。 事實上他人的評價更多著重於你帶來的整體貢獻,而不是每一個步驟都做到最好。 2. 我必須向每個人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