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下篇就來談談老年憂鬱症的「成因」、「症狀」,以及家屬最關心的:「老年憂鬱症要怎麼治療呢? 熱門保險組合 🔥 試算保費只要 1 分鐘! 保單自己搭 👍 保險組合器 2.0 ,自己的保障自己配!

  2. 哪些原因導致老年憂鬱症?. 不治療恐誘發失智. 老年人的憂鬱症相對來說較難以察覺,雖然說上了年紀之後,大腦中主管情緒控制的額葉會漸漸萎縮,讓人變得比中壯年時更容易發脾氣,但在許多情況下,背後其實都隱含著憂鬱症的因素…。. 臺灣已邁入 ...

    • 2020 年精神病被列為世界前三大疾病
    • 重大傷病第六大類:慢性精神病
    • 這些險種有理賠精神病
    • 精神病治療費用

    2020 年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精神病列為世界前三大疾病,而 2020 年台灣共有 205 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台灣成人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失智症等;幼童常見精神疾病,如: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其他廣泛性發展障礙等。因醫療的進步,目前大多數的精神疾病只要積極接受治療,透過藥物、心理治療等,都是有機會恢復一般正常人的生活,並回歸社會。

    申請重大傷病證明之病因,「慢性精神病」排名第二

    全民健保提供 30 類重大傷病保障,「慢性精神病」屬第六大類。依據統計,截自今年 9 月共 983,161 人領有重大傷病證明,而因慢性精神病持有證明的人數約為 19.8 萬人,排名僅次於癌症!平均每 100 位持有者中,癌症為 43 位,慢性精神病有 20 位,比例相當高。

    因慢性精神病而持有重大傷病證明人數逐年增加

    自民國 94 年起,每年因慢性精神病而持有重大傷病證明之人數逐年增加約 1 萬人,而近 10 年人數平均落在 20 萬人上下,但仍無減少趨勢。

    醫療險:住院日額、實支實付

    若因為精神疾病而被醫生認定為「有住院的需要及事實」,保險公司會以「是否有正式辦理住院手續」、「經醫師診斷為因為疾病或是意外傷害必須住院」及「確實有在醫院接受治療」等 3 項要件進行評估,再依照實際住院天數給付保險金。

    重大傷病險:一次金給付

    舉例來說,「重度憂鬱症」屬於全民健康保險的重大傷病範圍所定第六項「慢性精神病」規定當中的「情感性疾患」的一種,若有「治療 6 個月以上」、「影響工作、社交功能」、「併有精神病症狀」等條件,即可申請重大傷病證明。若有投保「重大傷病險」的保戶,在領取重大傷病證明後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一次金理賠,彌補長期治療所需的醫療開銷。 慢性精神病中最多人因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而持有重大傷病證明,其次為情感性疾患(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等,詳細如下圖:

    以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為例,通常是以長期藥物治療為主,一個月醫療花費約需 10 萬元,才能擁有較好的醫療照護,故建議重大傷病險保額規劃在 100 萬是較為合適的。精神疾病相關的治療費用如下: 1. 門診費用:約 2 萬/ 年 2. 心理諮商:約 1,000 - 5,000 / 次 3. 藥物、針劑費用:約 10 萬/ 年 4. 住院費用:約500 - 3,600/ 日 5. 看護費用:約2.5萬 - 7 萬/ 年 6. 因治療導致收入中斷:約 30 - 60 萬 / 年

  3. 老年憂鬱症的症狀,經常會透過身體症狀表現出來,例如失眠、胸悶、食慾不振、身體出現病痛等;但長者常同時罹患許多慢性疾病,家屬容易把憂鬱症狀誤認為老化、退化的正常現象,而忽略憂鬱症的診斷治療。 舉例來說,當林阿嬤不想吃飯時,家人可能認為是腸胃或牙口疾病造成,而不是林阿嬤的心裡生病了。 (二)憂鬱症的疾病汙名. 傳統對精神疾病的污名與標籤,讓大眾還是對憂鬱症患者有偏見,為他們貼上「不正常」、「抗壓性差」等負面標籤。 對憂鬱老人來說也一樣,他們也害怕被說是「神經病」,而不敢就醫。 例如,林阿嬤如果在家出現憂鬱症狀,說出「乾脆去死一死好了」、「活著真沒意思」之類的話時,家人可能也只會認為是老人家胡思亂想,很難想到要帶去看憂鬱症;林阿嬤也就更難說出內心煩惱,反而讓憂鬱症狀更加嚴重。

  4. 誰說憂鬱症不理賠?. 什麼是「放棄理賠同意書」?. 業務員最專業的理賠教戰守則!. 能不能理賠?. 多徵詢專業意見準沒錯。. 「放棄理賠同意書」是保險公司在遇到客戶理賠第一線的時候,會先去了解客戶過去就診的病史,再判斷會不會理賠。. 所以遇到的 ...

  5. 知道要照顧一個失能長輩走到生命終點,至少需要485萬,如果沒有這麼多錢,該怎麼辦?(延伸閱讀:台灣231萬人受長期照護之苦) 失智症會復原的一天嗎? 答案是「不會」,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

  6. 它可以幫助你控制焦慮、減輕壓力、抗憂鬱症的發生,同時有根據地檢視自己過去這段時間的生活及心情,並學習更好的情緒控制方式。 透過每天日記中的記錄,你才能真正發掘自己都過著什麼樣的日子,也許一陳不變的生活,讓你被既有的習慣侷限,跳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