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日 · 米酵菌酸產生有三大條件,王必勝說明,首先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特定亞種,此菌過往在台灣沒有紀錄,雖然產生的毒素很強,但也不是強勢細菌;第二,此菌多是污染澱粉、椰子類;第三,是要在溫度攝氏22到33度的中性環境,食物有輕微發酵情況下 ...

  2. 2024年4月2日 · 引言. 【記者許家源/綜合報導】. 臺灣首次發現名為「米酵菌酸」的危險毒素,引發了一場社會關注的食物中毒事件。. 這種罕見的毒素對人體的肝臟、腎臟和腦部構成嚴重威脅,此次事件更顯得意外。. 中山醫大余豐益教授指出,這種罕見毒素曾在印尼 ...

  3. 2024年3月29日 · 「米酵菌酸」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毒素。 蘇一峰表示,低溫可以抑制唐菖蒲伯克氏菌生長與產生毒素,溫度超過15度就開始繁殖產生毒素了。 他並諷刺,「政府說半夜使用烤箱冰箱比較省錢喔」。

  4. 2024年3月31日 · 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昨在臉書指出,米酵菌酸毒素這個病原體,仍僅分布在地球少數地區,因此可以預設它之前並未在台灣的土壤,而依照相關文獻,顯然它在中國已經落地生根。 民進黨前議員王浩宇呼籲「中國移入要快點控制」,台灣基進台北黨部主委、醫師吳欣岱則發文認為,中國的「訕液」不斷考驗台灣政府應對能力,從非洲豬瘟、秋行軍蟲、武漢肺炎,到如今的米酵酸菌,「台灣人面對中國真的要多一份小心」。 醫師蘇一峰昨晚則在臉書發文表示,有人喊出要阻擋中國有毒菌入侵台灣,然而這種細菌不是中國獨有,在東南亞、非洲國家的土壤中與植物上都有,「請問要怎麼阻擋入境? 講的人還是專業人士,專業的訓練都到哪裡去了?

  5. 2024年4月2日 ·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致死案真相逐步揭開,台北市府今 (2日)指出,衛生局3月24日於寶林茶室採檢相關檢體,廚師手部驗出「米酵菌酸呈陽性」。. 國民黨立委徐巧芯透露,此次驗出是蔣市府的衛生局打聽到風聲「台大採購的標準品到貨」了,自己私下拜託 ...

  6. 2024年4月1日 · 想知道對岸為何命名這種細菌分泌毒物BKA (Bongkrekic Acid)叫"米酵菌酸",要先了解其命名背景。. 對岸在過去20年間零星出過BKA的重大中毒事故,次數不多但是非常嚴重,據統計致死率高達40%。. 因此對岸其實大力投入這個很冷門的種多年,並試圖建立相關 ...

  7. 2024年3月28日 · 回覆. 分享. 引言. 這個廣泛存在於土壤中. 常溫下濕米製品安全食用期限只有1~2天. 沒有很少見 中國南方碎米可檢出率達23%. 2018年廣東河粉事件 就常溫存放達三天. 雖然這種中毒很少見 但也不是沒有的機會. 2024-03-28 3: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