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21日 · 1. 關上房間所有燈. 關上燈和拉上窗廉,令房間漆黑一片,就能容易看到不尋常的閃光。 這些燈光有可能就是偷拍鏡頭的信號燈。 2. 打手機. 嘗試撥打手機通話,然後在房間內到處走。 若通話突然被訊號嚴重干擾,偷拍鏡頭就有可能在附近。 3. 使用專用儀器. 坊間有出售偵測偷拍鏡頭和竊聽器等設備的儀器,體積小,且價錢不貴,僅數百港元,可輕易攜帶出門。 4. 辨認不尋常擺設. 觀察房間內是否有不合理的擺設,如洗手間內奇怪地出現時鐘。 若有,即走近仔細觀察是否有小洞,藏有鏡頭。 5. 查看容易藏鏡頭的地方. 房間內有很多設備設計上有很多空隙,或外觀令人眼花撩亂,易於藏鏡頭,因此要小心檢查。 這些設備如冷氣通風槽、煙霧感應器、插蘇、花灑、抽氣扇、盆栽和壁畫等。

  2. 2021年4月15日 · 網絡安全廠商 Sophos 分享了 Instagram上最常見的7種騙案,並為用戶提供4個貼士提防受騙,以及應對方法去確保自己不會成為網絡欺詐的受害者。 傳Twitter曾考慮收購Clubhouse 惟談判破局【 下一頁 】 以下是7類常見的 騙案: 網絡釣魚騙案. 網絡釣魚攻擊者會試圖通過Instagram 私訊或電子郵件發送可疑網絡鏈結,然後誘騙用戶在虛假登錄頁面上輸入用戶名稱和密碼。 騙徒獲取登錄資料後,他們便能瀏覽用戶個人資料,甚至更改帳戶密碼將用戶拒之門外。 最近,虛假的Instagram 「警告」得到廣泛傳播,以下是一個假冒Instagram官方的侵犯版權警告例子. 假冒Instagram官方的虛假電子郵件「版權警告」(左圖)。 私訊自稱是Instagram 官方帳戶。

  3. 2020年10月26日 · 到底有WhatsApp帳戶被盜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WhatsApp 網頁版新功能 增設語音及視像通話 一般而言,盜取WhatsApp帳戶,可分為兩個層面。

  4. 2021年10月5日 · 科技. 發布時間: 2021/10/05 08:30. 分享: 香港近年的網絡騙案日益頻繁並漸趨複雜,導致民事申索的訴訟案件大幅增加。 騙徒一般會利用一系列的空殼公司清洗他們詐騙獲得的贓款,他們可能利用錯綜複雜的公司結構,例如透過代名董事及股東來隱藏幕後騙徒的身份,並給受害者和執法部門的調查造成阻礙。 鑒於香港開設公司過程相對簡易,而且電子匯款亦十分快捷,香港成為了網絡攻擊及騙案的熱門選址。 香港以及其他司法管轄區的法院近年就這類案件頒佈了多個判決,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 向辯稱「無辜」的收款者提起訴訟. 基於銀行戶口款項的流通性,黑錢可能最終會流入一些辯稱“無辜”的收款者手中。 他們可能辯稱其已提供有值對價,從而可以合法擁有相應的款項。

  5. 2023年10月6日 · 科技. 發布時間: 2023/10/06 10:34. 最後更新: 2023/10/06 10:34. 分享: WhatsApp新騙案近月頻生,私隱專員公署今(5日)更表示已接獲請報,本港在過去一個月有近900人的WhatsApp帳戶遭騎劫。 遭騎劫的WhatsApp帳戶遭還會向受害人的親友傳送訊息,包括借錢及匯款,以及騙取私隱資料等。 本網亦有整理的不同防騙攻略,方便各位讀者了解: 【騎劫WhatsApp】提防有詐! 私隱專員公署接獲5間社福機構、學校通報 近900人資料遭外洩. 【WhatsApp騙案】防範WhatsApp帳戶遭盜用 5大方法減風險.

  6. 2023年9月8日 · 科技. 發布時間: 2023/09/08 15:49. 最後更新: 2023/09/08 15:54. 分享: 針對WhatsApp帳戶的網絡攻擊日趨頻繁,黑客透過假冒受害人的親朋好友向他們傳送訊息,要求受害人轉發WhatsApp戶口之驗證碼,並利用驗證碼登入其WhatsApp帳戶,從而騎劫受害人的帳戶。 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HKCERT)表示,近日也有密切關注相關網絡攻擊,留意到騙徒除了騎劫受害人的WhatsApp帳戶,還會透過假冒受害人,向通訊錄的親友發訊息以騙取金錢或個人敏感資料作犯罪用途。 由此,HKCERT提醒,公眾可注意以下 5大建議防範WhatsApp帳戶遭盜用: 啟動雙重認證功能並設定PIN碼. 設定一個電郵地址,以便日後有需要時重設PIN碼.

  7. 2022年10月8日 · 近日詐騙案頻頻發生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在匯思撰文指消費者應緊記四大基本原則保障自己免受網上及傳統騙案影響包括有: 切勿點擊據稱由銀行或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發送要求提供敏感個人資料的超連結,銀行或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不會向客戶發出有關超連結; 在交款或提供個人資料前必須三思; 盡可能利用反詐騙協調中心「防騙易」熱線18222或「防騙視伏器」等設施;及. 若遇到太優惠的條件應格外謹慎,因為很有可能是騙局。 文中指,科技進步令金融服務變得更快捷和方便易用,以及疫情驅使消費者轉用網上服務。 行騙的手法包括網絡釣魚郵件、提供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機會以及網上「商店」銷售根本不存在的產品等。 無論是甚麼手法,騙徒都是為了嘗試騙取受害人的金錢或信用卡資料等重要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