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5日 · 台灣等待收養的孩子,一年不到3成可以真正找到第二個家。 漫長收養流程,更至少需要1到2年的時間,考驗收養者的耐心和決心。 2018年有多少等待收養的孩子找到家? 245個孩子被收養國內收養137人國外收養108人)。 有594個孩子沒辦法順利找到家。 被收養的孩子多在1歲~未滿3歲。 原生家庭出養孩子前3原因為:經濟狀況不佳、家庭無法提供照顧或教養、未婚生子。 收養者以40~49歲最多。 單身收養者僅5人。 收養孩子3大原因:生育困難、喜歡孩子、願意照顧有需要的孩子。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整理:張靜慧. 收養申請比懷胎生子還長.

  2. 2020年4月15日 · 第1課:收養是在幫孩子找家. 收養是因為孩子需要家,孩子的權益與需求優先,而不是考量大人的偏好與利益。 在台灣,身心發展有狀況、特殊家庭背景(如父母有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吸毒、酒癮、入獄、犯罪紀錄等)的孩子,找到歸宿難上加難,如果一直沒有人收養,最後不是進入育幼院,就是送養到國外。 愛慈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妙儀說,該基金會安置的疑似愛滋寶寶,即使後來已排除感染愛滋病,但收養人仍有疑慮,出養困難,「還是很多人擔心會被傳染。 」後來多半被外國家庭收養。 例如國內有一名確認感染愛滋的孩子,被一對美國阿拉斯加夫妻收養,那對養父母甚至他的手足一併收養,孩子得到很好的照顧;因美國保險給付的關係,孩子的愛滋病用藥不是每項都獲給付,不過養父母也以商業保險來補足,孩子現在長得活潑開朗。

    • 出發
    • 春香牌
    • 群戲?
    • 樂園
    • 女孩與花

    近年在銅像、博物館、紀念碑之外,旅行社開始將商場、遊樂場、(官方允許參觀的)農家或民居納入行程,或在官方導遊陪同下夜遊、打靶,或到清津、咸興、金剛山等地一遊。亦有跨年、跑馬拉松、各類考察甚至單人包車。前提是,行程都經旅行社申請、朝方批准,由兩位中文流利的朝鮮導遊全程隨行。

    離開朝鮮第二大城開城前,我在紀念品店買了一瓶春香牌化妝水。磨砂材質的玻璃瓶有個小窗口,可看到一根小人蔘在裡頭漂浮。春香牌是朝鮮最有名的化妝品牌,乳液、化妝水、香皂、面膜、眼影、口紅,想得到的應有都有。保養品主打添加高麗人蔘,據說朝鮮街頭五官端正、皮膚白皙的女交警,都使用國家配給的春香牌。 化妝水打開,有淡淡的人蔘與酒精味。在乾燥的朝鮮春天,有效舒緩皮膚的乾燥不適,但回到濕熱的台灣,不久就開始冒痘痘,只好把它收起來,入冬再用。 對朝鮮旅行,常聽到兩種不同評價。第一是危險,除了不穩定的政治因素,還有無所不在、難以捉摸的政治紅線。第二是不以為然,內容大抵認為,朝鮮觀光就是一場戲,參觀安排好的光鮮亮麗,有什麼意思? 我想,朝鮮是全世界少數眼見不能為憑的國家,但實際走一遭,至少能讓未知成為已知,形成自...

    來朝鮮的旅客,懷抱的心思各有不同。無論是試圖揭開極權國度的神祕面紗,或將過往對朝鮮的理解與眼前所見相互印證,共通點都是期待靠近朝鮮人民的生活。而無論行程長短,旅客幾乎都能在一個場域短暫參與朝鮮人民的日常:平壤地鐵。 平壤地鐵以韓戰的防空洞為主體挖掘,最深處達地下50層樓,是全世界最深地鐵。雖然朝鮮官方希望遊客與平民保持距離,但平壤地鐵是朝鮮的重要交通建設,仍是平壤當局希望被遊客看見的必訪之地。 朝鮮旅遊的限制重重,能去哪、看什麼、跟誰互動,都由官方一手把持。愈是遮掩,就讓人愈想趁隙尋找所謂真實,我們某晚在導遊陪同下到未來科學家大街夜遊,嶄新的現代主義風格街道,兩側是肉舖、蔬果等民生用品店,居民騎腳踏車趕路或做點下班後的採買,一片平凡日常,這會不會也是官方製造的海市蜃樓? 我與幾個團員藉口借廁...

    在朝鮮最後一晚,我們來到位在平壤凱旋門旁的「凱旋青年公園」。這座占地約40公頃的遊樂園,是凱旋門揭幕儀式的一部分,遊樂設施從義大利進口,樂園中央的自由落體頗為顯眼。 朝鮮電力不足眾所皆知,難道還能額外支撐娛樂場所用電?我帶著疑惑走進大門,場內的霓虹燈光,比台灣遊樂場那種五光十色黯淡很多──想像晚上戴墨鏡逛遊樂園,就是這裡給人的感覺。遊客大都是穿制服的學生,也有少數全家福。這天是平常日夜晚,人不算多,不過熱門的海盜船、自由落體、旋轉鞦韆仍得排一下隊。 旋轉木馬因為節電,只在客人上馬時才開燈,活潑兒歌搭配昏暗的LED紅藍光,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同樣照明不足的碰碰車,每次約可玩2、3分鐘,朝鮮人對待遊戲的態度頗認真,碰起來毫不手軟。另有個類似八〇年代湯姆熊的室內電動遊樂區,有跳舞機(朝鮮音樂)、賽...

    所以,朝鮮觀光究竟能看到多少真實的人民日常?只能說,或許平壤與開城是樣板城市,但不是個大戲棚,這裡的人有自己的生活與喜怒哀樂,或許旅客常在萬壽臺、成均館「巧遇」的獻花軍人與新婚夫婦是編排好的,但我不認為在路邊舔冰棒的小女孩、商場的購物人群、在公園拍結婚照的新人全是演員,朝鮮政府何必為幾個遊客動員這麼龐大的人物力資本?至於真實度有幾分,由於欠缺可供查核的公正第三方,只能自由心證。 難分真假的後遺症,是每當在朝鮮見到一點美好,就先感到可疑。那天買完化妝水,團友們仍在還價,我在遊覽車上悶了快一小時,決定到附近晃晃。春暖花開,一位穿紅外套的小女孩蹦蹦跳跳迎面而來,手裡掂著粉色小花。她看我一眼,腳步輕盈走向前,臉龐微側,輕嗅花香。 這完美到不真實的畫面,又讓我轉起「該不會是演的吧」念頭。但遊客照理說沒...

  3. 2017年3月27日 · 原住民「傳統領域」指的是原住民原本的生活領域,包括部落所在地、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也包括海域與河流,但數百年來隨著外來政權的進入,這些土地屢遭侵奪。 今年2月14日,行政院原民會公布了《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 乍看之下,原住民有了主張土地權利的管道,實際上,其中關於「傳統領域」的劃設規則仍然排除了「私有地」,讓許多原住民無法接受,從2月23日起露宿總統府前表達抗議,至今已超過月餘。 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土地觀並不一樣,「傳統領域」的概念不是「所有權」。 今天若有一塊民眾或財團的私有土地被劃入原住民傳統領域,它的所有權不會改變。 凱道上的原住民團體所訴求的僅是,當傳統領域要進行商業性的大規模開發時,例如興建大飯店或開採礦產,需徵求部落的知情同意。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1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2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3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4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5
  4. 2017年4月24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生與死的兩難:安樂死在台灣? 2018年,台灣將正式踏入「高齡社會」,每7人就有1名65歲以上的長者。 這樣的社會,多數人仍忌諱「談死」,但有一群人,對自己生命最後一哩怎麼走很有想法,有人替自己辦了生前告別式,有人鼓吹安樂死立法;甚至有人飛到瑞士,尋求協助自殺的組織幫忙,結束一生。 去年年底,台灣舉行了第一場以安樂死為題的政策公聽會,這是台灣社會近年來第一次對此議題有公開、正式的討論。 贊成者和反對方各抒己見,在「生命權」和「自主權」之間,辯論著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如果生命的終點來臨,你會選擇怎麼告別? 安樂死合法倡議者傅達仁。 (攝影/余志偉) 生在台灣,是我們無法決定的偶然,那麼,面對必然發生的死亡,在台灣的我們,可以選擇怎麼離開嗎?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1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2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3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4
    • 長輩出國適合去哪5
  5. 2022年12月20日 · 中國人民在嚴峻的疫情封控下,想盡辦法離鄉出走,有的到泰國、日本或歐美,有些則選擇走上一條可能是最危險的逃難路徑──跟著偷渡的拉丁美洲移民,徒步穿越險峻的巴拿馬雨林,一路向北,途經多國,再從墨西哥邊境翻牆,偷渡進入美國。 「這名字怎麼念? 」 一位哥倫比亞遊艇公司的工作人員,看到我同是華人臉孔,在加勒比海的一處登船處問我。 「周俊。 」 我協助中國人周俊,發出正確的羅馬拼音。 工作人員用西語腔調試著重述。 這時52歲的周俊,在數十位帶著行李、背著孩子的南美人面孔之中起身,牽著在厄瓜多領養的流浪狗牛牛,在11月初的一個上午,準備從哥倫比亞西北部的海濱小鎮內科克里(Necoclí)登船,到巴拿馬的邊境。 一旁海灘酒吧,正播著輕快的加勒比海 騷莎樂(salsa) ,身旁對話全是西班牙文。

  6. 2020年7月28日 · 張家瑋 林彥廷. 疫情 讓台灣國境近乎關閉每年1,700萬出國旅遊人次全留在國內近4,000家旅行社只能回頭經營國內旅遊產品求生但國人旅遊有9成以自由行自駕為主市場上又有同業的低價廝殺競爭旅行業者在 補助 之外,到底該如何生存? 全球旅遊產業近10年數位化、去中間化、個人化的產業巨變,旅行業者的價值與定位何在? 而台灣的國旅產品能否滿足飛不出國的消費者? 種種問題,其實是過去台灣國旅因陸客錢潮而避開的考題,卻也是台灣國旅在國際市場上被視作「冷門」選項的原因。 飛不出去的遊客和旅遊業者,如何在疫情下重塑台灣旅遊? 非傳統國旅業者的投入,能否讓台灣在疫後成為國際觀光新星? 《報導者》走進3個旅遊業者的「冷門景點」翻身計畫,尋找 後陸客時代 ,台灣觀光迎頭趕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