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上一篇 就像駕駛跑車一樣─Mercedes-AMG GLE 53 4Matic+ 下一篇 源自賽道的性能強者─Mercedes-AMG GT R. E-Class在Mercedes-Benz的轎車系列產品中,每每是引領著家族潮流的發始點,而家族中性能代表的Mercedes-AMG E 63 4Matic+,更在性能轎車市場中持續引人關注;雖然與同屬V8系列 ...

    • 2,025
    • E 63 4Matic+
    • V型8缸引擎
    • 4,993/1,907/1,460/2,939
  2. 近期Mercedes-Benz 於官方網站上首度預告,純電G-Class車系將在4月24日於中國北京車展上全球首演,美國市場也將同步亮相。而在純電G-Class車系正式發表前,台灣賓亦已確認新車將在第三季正式導入國內市場,甚且國內新車接單資訊亦提前曝光,首波將引進G580 e Edition One 特式車。

  3. 雖然這次是陳意凡第一次駕駛 Lexus 品牌的車款在賽道上測時,但是專業車手所受的訓練,就是能夠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一輛陌生的車輕鬆上手。 賽道測試表現. 為了將賽道測試定型與定量化,並將相關因素影響降至最低,所以這次 RC F Track Edition 在下場前,我們已先在 Pit 內、將車上的音響、燈光、空調系統,都設定到固定的標準,下場也確認過胎紋深度,並將胎壓依陳意凡的建議,由原廠的前/後 36 psi、調整到前/後 28 psi,並完成車手的配重 (80 公斤),測試下場時並記錄下當時的環境溫度及濕度,分別為 34.8 度及 58.4%,最終完成 5 圈、共 27.4 公里的測試里程。

    • 受測車基本規格
    • 賽道測試表現
    • 測試總結報告

    台灣賓士在此次賽道測試所提供的 GLA 45 S 4Matic+,其實完整名稱應該是 GLA 45 S 4Matic+ First Edition,乃是台灣賓士積極推動的 Mercedes-AMG 戰力,因此以既有的 45 S 為基礎,推出增加許多套件組的 First Edition 限量版,其增列的套件組包含有 AMG 空力套件、AMG 夜色套件、 AMG Ride Control 可變阻尼懸吊系統等。 AMG 夜色套件的部分,主要是以黑色元素為外觀增列辨識度,包含飾條、車頂架、車外後視鏡、鍍鉻排氣尾管,以及亮黑前後保桿下擾流片等,主要乃是在視覺上賦予更運動化的氛圍,至於 AMG 空力套件的部分,則是有著黑前保桿下擾流片及鰭片、亮黑色後保桿外側導流片、亮黑色後下定風翼、亮黑色固定式後擾流尾...

    在賽道測試的設定部分,同樣是將胎壓設定在 28psi,並於開始測試前將油箱加滿、空調系統 24 度 C 與 2 段風速、關閉音響系統、頭燈開啟小燈的設定規範來進行賽道單圈計時,並因應測試車手陳意凡體重為 63 公斤,在車輛上配置了 17 公斤的配重來進行測試。 Mercedes-AMG GLA 45 S 4Matic+雖然是以跨界小型休旅車格來進行溝通,但從其車高數據來看會發現,其車高與重心並不若傳統 SUV 來得高,因此在賽道激烈操控表現上,仍舊保有一定的優勢,這一點在擁有高低起伏與超過 20 個彎道的麗寶國際賽車場上,更能清楚感覺到箇中差異性;另一個重點項目,就是 GLA 45 S 4Matic+的動力數據,雖然是高達 421 匹最大馬力,以及 51 公斤米最大扭力,但其輸出時機點都較晚...

    Mercedes-Benz 在 2011 年推出了前驅家族系列作品,成功幫助 Mercedes-Benz 品牌市占大幅提升,而 Mercedes-AMG 戰力延伸戰局至前驅家族中,同樣也在市場上大獲好評,在 2 代 NGCC 推出後,更是將性能戰力再次拓展,新增的 35 系列作品,滿足了日常與性能的需求,至於性能最強悍的 45 S,或許 2.0 升渦輪增壓引擎雖然擁有出色動力輸出,但相比於自家 V8 大哥們的大排量與渾厚感,45 S 似乎給人較為單薄、只是單純擁有大動力輸出的印象。 然而透過此次賽道測試的體驗與單圈成績表現,清楚可以發現,在駕駛模式、可變阻尼懸吊系統、4Matic+等系統的輔助下,即便是小型跨界 SUV 車格的 GLA 45 S 4Matic+,也還是擁有相當出色的激烈駕馭樂...

  4. 當採訪組與粘先生碰面時,從他穩重的言語中就能猜出他是一位顧家的好爸爸,果然一開始在問到過去曾經擁有過哪些車款時,粘先生說過去為了接送小孩上下課,以及末連假帶小朋友出去玩,因此選擇國產大型房車,像是 Honda Accord、Toyota Camry 這類

  5. 陳意凡在測試結束後還補充說到,雖然 Senna 車尾的大型主動式尾翼,能夠提供非常大的下壓力 (時速 250 公里時可提供 800 公斤的下壓力),但它畢竟還是一款可以在一般道路行駛的街道用車,因此調校上還是有些「推頭」、犯錯容許值較高,不會像工廠賽車的

  6. 少了自然吸氣引擎、多了豪華配配所架構的大尺碼車身,動態操控雖非這 4 部車所追求,但卻緊緊維繫消費者的選購意願。. 經過一整天的試駕後,會讓人想重溫握上方向盤的車當屬 520i,均衡是讓人看重的理由,不用太多言語描述,身體自然喜歡上這種成熟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