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15日 · 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原本去年(2022)要發表的 2021「促進國際閱讀素養調查」 (簡稱PIRLS),延遲至今日(5月16日)公布。. 台灣學生在2021年5月以前就測驗完畢,沒有受到停課衝擊,但即使如此,卻出現台灣參加4屆、逾15年來,首度出現小四學生中文閱讀能力 ...

  2. 對台灣的啟示是什麼? 每年6月法國都會有60多萬高中生參加長達4小時的高中哲學會考筆試而近年來台灣媒體也會同時瘋狂轉貼會考題目引發許多討論或許有不少台灣讀者基於對舶來品和法國的異國遐想而感到欣羨也有人趁機宣洩對當前台灣作文考題的不滿而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的開放性更不禁讓人比對過去台灣在黨國體制下高中聯考必考的三民主義或是現存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似乎,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哲學會考? 我們常教學生或孩子思考,又害怕他們因為懂得思考而不服從管教,因而扼殺了思考。 我們會用「不要想太多」來規訓他們生命的奔放,因此教他們思考是危險的,因而,哲學是危險的,因為它要求思考,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 因為學會了思考,他們會頂嘴、反駁、要求合理。

    • 優勢生與弱勢生迥異的前途與發展
    • 升學制度的改革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 必須及早介入弱勢學生的教育
    • 學前介入可以造成改變

    我們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的大學之後:大學之後當然是就業了。2016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說,台積電聘用的成功大學畢業生最多,達4,300人,其次是交大及清華大學,都約3,700人,台灣大學約2,000餘人。多事的網友根據這些數字一算,發現台積電工程師裡,有75%是台成清交畢業生。林、沈的研究已經指出,家庭背景好的,有更好的機會進台成清交,這些家境不錯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部分能成為台積電優先錄用的員工;他們未來的家庭會成為全國家戶所得的最高的一群,子女因此在教育升學路上有優勢,有比常人更好的機會進入政府補貼最多、圖儀設備最佳、學費又低於私校的台成清交。 我們也來試想背景較佳學生在升大學之前,特別是中小學時的狀況。教育社會學者黃毅志有許多針對國中畢業後的升學研究、或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

    既然窮小孩、富小孩升上大學的機會不公平,那麼改變升大學的遊戲規則,似乎是直覺的選項。駱明慶在「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中,舉出數據說明,在多元入學制度實施之後,台大學生的高中集中度稍微降低(2001-2003年間, 46.6%的台大生來自排名前5名的高中畢業生,在2011-2014則縮減為39.7%)、台大學生來源的地區分布也稍微提高。駱文發表的2016年,台大透過繁星推薦管道錄取48級分的學生,可謂多元入學的經典代表。 多元入學是否真的讓弱勢孩子得到公平的教育翻轉機會?從台大的案例,看來稍有幫助。但還有兩個要考慮的新問題產生: 問題一:會不會最能從多元入學受益的,還是非都會區中最優勢家庭的孩子?駱文沒有學生家庭社經資料,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統計資料,但...

    弱勢教育這些年來一直是教育部施政的主軸,從1996年的教育優先區開始,已經有22年的努力。但是,根據學者許添明與葉珍玲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這些計畫不但未能縮減台灣城鄉學生的教育成就差距,差距反而有擴大的趨勢。為什麼?我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 一是執行的系統性不足。雖然實證研究一再一再顯示,系統、密集、嚴謹的補救教學可以有良好的成效。但大型的、政府主導的方案,可能因執行面專業、管理皆弱,導致整體成效不清楚。但這個問題,不是本文的重點,就此打住。 我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打個比方:每個人大腦都有一個資訊篩選網,詞彙量愈多,網眼愈密,學習時可以留住比較多的知識;反之,弱勢幼兒詞彙量少,網眼疏,學習時可以留住的知識就相對減少。假定政府提供完全相同品質的教育給弱勢及優勢兒童,他們一樣坐進小一的教室裡,從開學的...

    所有的證據都指出,對弱勢幼兒的學前介入,是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社會投資。 2015年6月,蔡英文以總統候選人身分在美國拜會了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James Heckman)。海克曼建議蔡英文,應以政府的手段補足因家庭貧富差距而造成的教育落差。蔡英文隨後向記者說:「如果要防止社會弱勢者在教育的落差,避免成長過程中的差異一直存在,政府必須採取較干預性的手段。」 海克曼和同事曾發表一篇「高瞻培里學前計畫」(High/Scope Perry Preschool Project)的投資報酬研究,該計畫從3歲起連續2年介入一群貧窮的非洲裔美國幼兒,介入結束後追蹤這群幼兒到40歳。結果顯示,早期介入的投資報酬率很高;實驗組比未介入的對照組有較好的收入、較高的學力、較少拿...

  3. www.twreporter.org › a › covid-19-education-opportunity-inequalityFill 1 - The Reporter

    《報導者》採訪花蓮、台東與阿里山的學校,看見遠距教學下被放大的教育不平等。 週五早上10點30分,Google Meet上線了5個帳號,老師播放了上課鐘聲;鏡頭另一端,學生開啟了視訊,5個小朋友畫面逐一出現,其中一個男孩的背後是深海裡的派大星,另一個女孩的背景則在戶外,畫面裡不時穿梭揹著農具、正在工作的家長。 「來,我們這一節要小考國字注音,大家到Jamboard(數位白板)上面手寫答案,用手寫的就好,不要用打字的。 」 「老師,有人定格了! 」 「老師,她被下定身咒了! 這是位於花蓮光復鄉西富國小六年級的遠距教學場景。 這所被教育部分級為「偏遠」、位處阿美族部落的學校,全校有2~3成的家庭屬於低收入戶。 5月18日,他們跟全國其他學校一樣收到來自教育部的指令,隔天開始就得「停課不停」。

  4. 2023年2月19日 · 導師「輔導」行不行?. 強化校園聯防前線,心理假、學習調整實驗中. 大學教授、導師被期待要增進學生的專業知識,也要陪他們探索生涯選擇。. 但隨著青年心理健康惡化,教授們也感無力和焦慮,該如何成為盡責的守望者?. (攝影/陳曉威). 當愈來愈多 ...

  5. 聽Podcast,感受真實. 報導者Podcast節目,透過記者、事件當事人的第一手告白,和來自現場的收音紀錄,帶你走進新聞幕後、故事現場,感受更完整的真實。. 更多影像新聞.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 ...

  6. 2017年2月25日 · 小英的回應遲遲不來,中華民國的警察卻一直來。 警察多次驅離族人,多次在雨中拆除族人的小小雨棚,讓族人在濕冷的寒夜無處棲身。 小英總統曾經對她說「妳想見我,妳就隨時來見我」的巴奈, 被警察團團圍住強力拉扯 ,最後被推倒在地,衣服被扯掉,還被警察大聲斥責。 族人不斷被警察驅趕,就像百年來原住民不斷被國家暴力驅趕、被殖民者驅趕。 族人在寒風冷雨中尋找棲身的地方,就像百年來原住民不斷被迫離開溫暖故鄉,流落到陌生地方。 幸好許多食物、補給品、溫暖問候不斷送進來,直到現在,抗議族人與青年們還在凱達格蘭大道的寒風中堅持著。 為什麼原住民歌手與藝術家要在寒流來襲、又一直下雨的冬夜露宿街頭? 他們說的「原住民族土地」是什麼? 「傳統領域」是什麼? 「劃設」又是什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