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上完廁所後尿液上出現泡泡是常見的現象。 醫師指出,若尿中泡泡的數量變得很多、或是過了很久泡泡都不會消散就可能是蛋白尿;若合併其他如下肢水腫等症狀,恐代表腎臟已出問題,建議就醫診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過濾血液、產生尿液,把血液中不需要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排到尿液。 同時,腎臟會把重要的營養素像是蛋白質,保留在血液中不讓它從尿液流失到身體外。 在正常的情況下,尿液中只會有極少量的蛋白質;如果尿液中的蛋白質異常增加,就會容易讓小便產生泡泡,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 謝至同說,大量的蛋白尿除了會讓小便的泡泡增加外,也會導致下肢水腫,且手壓下去會凹陷無法馬上回彈;另也可能會合併高血壓及高膽固醇。

  2.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台灣腎臟醫學會宣導「泡、水、」是腎臟病的5大徵兆,其中有不少年輕人早起如廁一見泡泡尿,就懷疑自己是否罹患了腎病?

  3. 尿尿會有泡泡,是因為排尿時空氣與水攪動所致,所以不一定是生病的人,才會尿裡有泡泡。 而排尿是為了排除體內廢棄物,所以尿裡包含很多成分,這些成分會造成表面張力的增加,讓泡泡更容易產生;因此,如果是腎臟生病了,腎臟濾除毒素的同時可能會有蛋白質漏到尿中,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這才是腎臟科醫師非常在意的狀況。 劉冠宏指出,研究發現,蛋白尿病患尿的泡泡看起來會比較綿密,像是啤酒泡泡,而且會持續比較久。 一般來說,尿尿後等5分鐘後再觀察,大多數健康大眾的泡泡多已經不見,但是蛋白尿病患的卻可能持續,甚至15分鐘後都還會存在。 許多因素都可能讓尿的泡泡看起來變多,像是尿液衝擊水面的角度、當天喝多少水、馬桶水中是否有清潔劑等,都有可能影響泡泡的行程。

  4. 5 天前 · 由於早期腎臟病難以察覺,呂建儒建議民眾可透過「泡」水腫、「水」泡泡尿、「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泡水高貧倦」五字訣進行初步檢測,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部桃腎臟內科個管師徐千雯說,慢性腎臟病十大高危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蛋白尿、痛風、65歲以上老年人、長期服用藥物者、腎臟病家族史、抽菸者及代謝症候群患者。 目前傅先生透過腎臟科團隊介入,了解慢性腎臟病的成因、症狀及分期,並接受了相關居家生活照護指導及生活型態改變重要性教育,讓他能正視自己健康狀況。 部桃呼籲,民眾平日應多加關注自身健康,若發現健康問題應儘早就醫,並規則回診追蹤。 透過良好慢性病控制及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可以減緩腎臟退化速度,進而延緩進入洗腎時間。

  5. 2024年5月12日 · 成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凌采絜表示,尿液的外觀會反映部分身體狀況,尿液中出現泡泡或顏色異常等,可能隱含潛在健康問題。 正常功能腎臟會攔截和再吸收蛋白質,尿液中幾乎不會蛋白質;當尿中出現泡泡,尤其多層、久置不會消失、細緻泡泡,通常皆由尿蛋白造成。 以下4種病態情況,尿液就可能出現蛋白:1.腎絲球過濾屏障異常:腎絲球疾病導致大量蛋白質由尿液流失,伴隨水腫,確診後可視情況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治療;2.血中蛋白過多:體內產生蛋白量超過腎小管再吸收極限而漏出,如多發性骨髓瘤;3.腎小管再吸收功能異常:先天或後天疾病導致腎小管異常;4.泌尿道產生免疫球蛋白:感染或結石時,尿路分泌少量蛋白至尿液中。

  6. 糖友泡泡尿腳水腫 揪腎病變. 2024-03-17. 醫師林威任說,對於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早期介入治療可有效保護腎臟和心血管,避免惡化至腎衰竭及洗腎。.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56歲楊姓男子患糖尿病逾10年,長期以口服藥控制,於診所定期追蹤 ...

  7. 收治案例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徐萱竹表示,尿液有泡泡不一定就是蛋白尿,需經過客觀的定量分析才能確定。 然而,一旦證實有蛋白尿,則可能有腎臟疾病風險。 徐萱竹說,臨床上最常見的蛋白尿原因就是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占國內洗腎人口的4成以上,比例相當高。 而微蛋白尿常常比腎功能開始變差還要早發生,可視為腎臟病變的前哨戰,甚至預測心臟病的風險以及死亡率。 有些案例過去並沒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卻意外發現有蛋白尿,就像上述個案,需要安排腎臟切片和染色才能夠確診。 徐萱竹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應該採低蛋白飲食,更積極地控制血糖和血壓,利用整合門診,在腎臟科做定期的尿液及腎臟超音波檢查,抽菸病友們則務必要戒菸。 早期發現蛋白尿,並早期介入治療,可以改善腎臟病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