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影片最後,出現一段話:在英國,家暴受害者有40% 是男性。 雖然這是指英國的比例,但實驗的意義,是想讓大家知道,不該把施者與男性畫上等號,女性也會對男性施加暴力。 受暴者並非僅限於單一性別,被害者亦涵蓋男女兩性別。 因此,性別平權推動,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公平、合理的和諧社會,讓每一位置身於社會中的人都享有友善對待的機會。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ettoday.net/dalemon/post/3407.

  2. 近日發生了好幾起的情殺案件,拳擊教練殺害女友、直播主遭前男友奪走性命,以及屏東男子殺害前妻,當我們仔細去觀察網路各大留言板,會發現諸多網友都會習慣性矇著眼地指責女方「識人不清」,或一昧認為「網路交友肯定自己就有問題」,人命輕如鴻毛,看著你一言我一語的「她也有錯」,人人其實手上都握著一把利刃,往受害者身上再補上一刀又一刀。 這樣的話語環境,對施者來說,幾乎是整個社會都會幫他掩護—「因為那個女的有問題嘛」,同時,咎責被害者的習慣,更是不斷將被害者推向噤聲,將其禁錮在危險的親密關係暴力之中。 社會環境對女性的歧視,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即使女性自身權益受到損害也不能替自己發聲的潛規則,如此,當她深受險境,也會因為社會輿論常對受害女性說著:「妳也有責任。 」於是就愈將她們推入不敢求助的危險環境之中。

  3. 「霸凌」是教育界最近出現的新詞彙,取英文字bully 譯音,一詞是指「逞 威風、欺凌的人」,根據挪威長期研究此一議題的學者Olweus 的定義,「霸凌」 專指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 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 國外研究發現平均每7 分鐘有1 個 孩子欺負,在美國每4 個孩子就有1 個霸凌,造成8%學生因害怕而平均1 個月缺課1 天,紐西蘭75%學生1 年內 至少霸凌1 次,英國21%至27%學生 經常當成出氣筒霸凌,這樣的數據 比例突顯霸凌行為的普遍及嚴重性。 一般而言,霸凌行為涵蓋範圍很廣泛, 不管是肢體上的踢、打,言語上的嘲弄、 威嚇,或是關係上的排擠,身體、性別上的取笑或評論,都算是霸凌的一種。

  4. 或是對性的期待?為何當他們「拒絕」時會失控犯案,甚至認為自己有權奪 走對方生命? 如果「拒絕」是難以承受的結果,甚至因而衍 生出後續傷害的問題,我們該進一步思考為何會害怕 拒絕? 試想,如果你是個業務,應該就能理解到「對方

  5. 脆弱家庭服務案件風險類型與風險指標. 一、脆弱家庭定義: 依據行政院107 年2 月26日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內容脆弱家庭定義係指:家庭因貧窮犯罪失業物質濫用未成年親職有嚴重身心障礙兒童需照顧家庭照顧功能不足等易受傷害的風險或多重問題,造成物質生理心理環境的脆弱性,而需多重支持與服務介入的家庭。 二、風險類型與風險指標.

  6. 因為成績不好而打、處罰 學校成績不好的學生,我相信一定都會自卑,處罰應該也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在臺灣 這麼重視成績的地方。 我還記得,小學時在學校一天到晚罰寫,考不好也會打,罰半蹲。有時還不只蹲 一節課,蹲個半天一天的也有。

  7. 皇帝:「妳是天底下最好的皇后。 皇后:「可是皇上,臣妾已經不是最好的自己。 自從嫁給你那日起,我就不再是富察容音。 皇后深知自己身為一國之母,須盡到替皇帝分憂解勞及管理後宮的職責,所以必須要收起自己所有的個性,成為一個端莊嫻淑的六宮之主,此處可以發現,皇后在婚後放棄了許多東西,甚至放棄了原本的自己,然而她並不快樂,她說:「我多年來恪守完美形象,因循守舊,卻不是真正的我;魏瓔珞如此鮮活、剛烈,活出了我心中自己應該是的樣子。 」 在皇后身上,可以看見情感關係中的我們都容易無形的框架限制、束縛,因此逐漸迷失內在的自己;一段正向且健康的關係,除了要學習彼此包容、退讓,更重要的是保有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如此一來,才能真正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也讓雙方都有機會練習情感關係的經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