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8日 · 片中芳儀,小學時媽媽(林嘉欣飾)帶著她和妹妹遠赴美國,爸爸獨留在台灣打拼以供家庭開銷,後來媽媽在她國中時診斷出乳癌,三人只好搬回台灣治療。 遷徙美國與台灣之間,文化差異讓女孩適應上備感痛苦,青春期她也無法諒解媽媽罹病後情緒爆炸。 「芳儀」,正是少女時阮鳳儀。 飾演芳儀素人演員方郁婷,在《美國女孩》中細膩詮釋青春期少女對自由嚮往、對文化環境不適應,以及面對母親罹病恐懼和衝突,雙料入圍本屆金馬最佳女主角與新演員。 (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選擇如此近身主題,如何保持客觀和節制? 阮鳳儀說,「時間」給了距離,距離拉開了視野。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1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2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3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4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5
    • 迷因、狗血與陪伴:台語八點檔吸引年輕觀眾的三位一體
    • 「即拍即播」流水線 vs. 跟時間賽跑的人們
    • 協力翻玩:年輕人用社群造出八點檔「邪典」次文化
    • 新世代讓「鄉土劇」迎來二次演化?

    網路社交平台Instagram(IG)有個專頁名叫「台八成果發表會」,裡頭有超過400張的迷因梗圖,素材全都來自台語八點檔。經營者八八(化名)是社工系三年級的大學生,目前IG已有接近2萬5千名的粉絲,她最初也沒想到此專頁能引起迴響。 八八說,台語八點檔常會出現荒謬片段,「大家會吐槽這個畫面怎麼長這樣,或是演員的情緒表達很有張力,看的當下就會想說,我看到考卷的情緒,跟演員拿到DNA報告的情緒是一樣的,」即便現實生活中沒有天天做親子鑑定,戲劇裡的情緒卻可以套用在生活情境,「我會把它們連結在一起做出來,但不會刻意,因為那是很自然而然的東西。」 吐槽和惡搞是看八點檔的特殊樂趣之一。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楊乃女,10年前就研究台語八點檔觀眾的網路行為,她形容這是一種遊戲,透過二次創作得到更多參與感...

    走進挑高的攝影棚,上有滿滿燈光、下有諸多線路,這是電視機的另一邊,觀眾看不見的製造工廠。 台語八點檔的常態是今天拍、明天播,極限時可能還壓縮在同一天裡。為了不開天窗,每日拍攝都有3至4組團隊同步進行或輪流接力,2組棚內、2組外景加快拍攝速度,棚內場景隨著劇情變化拆除或新建。龔美富說,《台灣霹靂火》時代的編組只有現在的一半;此外,為了讓演員拍一次就搞定且利於後製,棚內拍攝都是4機作業,以便捕捉不同的角度和鏡位。 首次接下台語八點檔的演員許明杰,過去也有偶像劇拍攝經驗,但他坦言八點檔的速度跟壓力是其他戲比不上的,「沒有可以給你等待的時間,因為攝影師在等你、導播在等你,所有人在等你,大家只想趕快拍完、趕快下班。」許明杰形容八點檔就像戰爭,沒充足時間準備就得提槍上陣。 軋戲的時候,早上6點出外景,中...

    台語八點檔前進網路戰場是不得不為的策略。 龔美富表示,網路社群討論確實能帶動電視收視率成長,尤其三立八點檔的觀眾群有6成都在55歲以下,是最受影響的一群,「聲量和收視率是成正比的嘛,昨天討論區特別熱,曲線就會特別高,表示年輕人沒有出去玩。有時候八點檔會變成一種話題,第二天上班或上課的時候,就會講到昨天的橋段,熱度就會愈來愈熱。」 關於成為網路討論的熱點,許明杰算是經驗老道,由黑翻紅的滋味他嘗了兩回。 他飾演的顏聖元最初是和女主角戀愛的正派角色,但不討網友喜歡,引來演技不佳的批評,甚至直接到他個人Facebook留言謾罵。台語八點檔演員被網友人身攻擊不是新聞,許多演過「壞女人」的演員都曾因觀眾太入戲而被針對,許明杰說,演正派還被罵得一文不值就很少見了。 網友的「指教」讓他決定來個翻轉,「那時候...

    原本目標群眾是中高齡族群的通俗劇,卻因逐漸綜藝化和網路社群的高互動性,成為年輕世代翻玩的對象,佔比逐漸提高的年輕觀眾讓台語八點檔有了不同以往的形象。 至今仍有人習慣將台語八點檔稱為鄉土劇,即便它從早期描繪台灣鄉土民情的戲劇誕生,如今也有了迥異面貌。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生陳誼安深入分析鄉土劇文本,她指出以2000年為界,台語八點檔有巨大轉向,透過提高中、英文的比例、去除「台味」元素來打造更「時尚」的形象,除了希望把戲劇銷往國際市場,也是為了拓展台灣的觀眾群。 如果說,2000年是製作方由上而下發動台語八點檔的第一次演化,20年後的現在,年輕人的積極參與帶給它第二次轉變的可能,他們由下而上提升了觀眾參與的重要性,讓戲劇為他們的偏好服務。 今年37歲的成遠(化名),大學時就熱衷於台語八點檔,隨著...

  2. 2019年3月24日 · 由林君陽執導、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大慕影藝製作,這部10集電視劇從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點,延伸出加害者家庭、受害者家庭,各自在巨大黑暗創傷中蹣跚前進、追尋稀微希望之光故事。 第一集,賈靜雯、溫昇豪飾演受害者家屬,和陳妤飾演加害者家屬,在電視新聞台狹路相逢,把立場對立兩方拋入慣於製造立場新聞場域中。 《我們與惡距離》像是一把鋒銳手術刀,在所謂正義表面劃出一道又一道縫隙來,每個人心中竄流不息小奸小惡如膿血汩汩流出。 我們與惡,若即若離。 即時媒體氾濫、鄉民正義當道,當我們轉開電視收看劣質新聞、或在臉書留言辱罵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法庭上是否總是鐵證如山? 死刑判決是否沒有瑕疵? 槍響那一刻,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1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2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3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4
    • 愛的迫降劇情分析5
  3. 世紀之疫下的親密關係:被演算法推升的數位愛情,撫慰了誰?. 第15屆台北數位藝術節以「愛情數據」為題,邀請20位藝術家討論科技是否改變了人們對愛情的想像。. 圖為藝術家王連晟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個展作品《召喚者》。. (攝影/蘇威銘). 揮別2020,新 ...

  4. 2022年11月11日 · 1938年,17歲泰雅族少女莎韻Sayun送日籍老師田北正記下山,並協助搬運行李,中途遭遇颱風,莎韻失足墜落南澳南溪失蹤。 當時台灣總督為表彰其事蹟,將一只鑄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銅鐘,贈送給當地。 這個故事後來被改編成 主演電影《莎韻之鐘》。 由 演唱歌曲〈莎韻之鐘〉,更被翻唱為國語歌曲〈月光小夜曲〉和粵語歌曲〈每當變幻時〉。 陳潔瑤說,以前都只有看過奶奶遺照,直到知道這個故事,對奶奶感覺才立體起來。 「莎韻是我表姑婆,我奶奶也叫Laha,當年也有一同過河,可是我奶奶走第一個,沒被沖走。 奶奶會過河送老師,是因為她是日治時代女青年團團長。 1941年,日本總督 來台,她們去現在中山堂表演,老師說表演這個故事給總督看,奶奶就用日語唱出了這個故事,讓總督相當感動。

  5. 2023年10月26日 · 透過一樁兇殺案發展,《華燈初上》呈現人與人之間從互相扶持情誼,日後慢慢變調酸苦、疑惑、怨懟和修復,也顯露出真實世界中法律事件所牽扯人情糾葛,像是羅雨儂入獄,就反映出男人經商失敗、女人身陷囹圄時代悲歌⋯⋯。

  6. 2021年6月11日 · 尤其劇情中安排美栗的阿姨土屋百合與昔日高中同學在時隔幾十年後碰面時,這位女同學無意中透露自己當年可是非常愛戀著土屋百合,並表示因為社會輿論的壓力,一直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是個女同性戀者,更別說讓土屋百合知道;如今,她走出了「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