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心臟移植手術 是一種內臟 器官移植心臟外科 手術不同於其它器官移植手術在徵得供體本人及親屬同意的前提下心臟移植手術一般是將已判定為 腦死亡 並配型成功的人類的 心臟 完整取出移植並替換到所需患者胸腔使患者暫時康復的高難度 同種異體移植 手術。 心臟移植手術作為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選非常規治療手段移植費用亦非常昂貴。 人類首例成功的原位心臟移植手術完成於1967年12月的 南非 ,移植成功後,患者存活18天。

  2. 现今心脏移植成功后的生存率随着技术的发展逐年提高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统计的患者在接受移植后1年3年5年和10年同期存活概率分别是85.2%78.0%72.1%和60.1% [1] ;但心脏移植手术仍被视为一种非常规高风险医疗项目主要受来自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等待时间长、 移植排斥 、供体受体选择标准、捐赠流程、伦理、宗教和各地传统文化等方面。 著名医院. 克利夫兰诊所 ,心脏专科常年位居全美第一。 [2]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 心血管病 专科和 心脏外科 专科连续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名第一。 [3] 参考. 克里斯蒂安·巴納德. 参考文献. ^ 阜外医院2015年度报告 [永久失效連結]

  3. 心臟外科指外科醫師在心臟主動脈或血管上進行手術通常包括心臟移植(換心)、先天性心臟病外科瓣膜病外科冠心病外科大血管外科以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可利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矯正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治療心內膜炎等疾病所致的心瓣膜

    • 歷史
    • 術語
    • 冠脈搭橋的指征
    • 預後
    • 爭議
    • 簡要手術過程
    • 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
    • 血管橋的選取
    • 胸骨的注意事項
    • 參見

    第一例冠脈搭橋術於1960年5月2日,在美國Albert Einstein醫學院-Bronx市立中心醫院施行的。由Robert Goetz醫生和胸外科醫生Micheal Rohman領隊,以及Jordan Haller和Ronald Dee醫生為助手的小組完成。這個技術是將血管通過環形嵌入的金屬環相連。以乳內動脈用作血管橋,吻合於右冠狀動脈。真正使用Rosenbach環的吻合術進行了15秒,沒有依靠體外循環。使用乳內動脈的不足在於,9個月後的屍檢發現吻合口仍通暢,但是粥樣硬化斑塊阻塞了乳內動脈的起始端。 俄國心外科醫生Vasilii Kolesov,被證實是第一個成功實施乳內動脈-冠狀動脈吻合術(1964年)。 然而,Goetz的技術被其他人所引用,包括第一個成功實施人類冠脈搭橋術的Kole...

    術語上有許多變化,比如「動脈」、「旁路」或「移植」字眼被省去。這類手術所使用最常見的縮寫是CABG(發音同cabbage), 複數形式是CABGs(發音同cabbages)。最近,術語主動脈冠狀動脈搭橋(ACB)的使用變得普遍。CAGS(冠狀動脈搭橋術)不可與CAG(冠狀動脈造影)混淆。 動脈硬化是常見的動脈病變,特點是管壁增厚,失去彈性,管壁鈣化,由此造成血液供應減少。 動脈粥樣硬化特點是大、中動脈內層,有淡黃色膽固醇斑塊、血脂以及細胞碎片沉積。

    對於冠狀動脈疾病有一些替代療法。它們包括: 1. 藥物治療(抗心絞痛藥物附加他汀類藥物,降壓藥,戒菸以及糖尿病者的血糖嚴格控制) 2. 支架介入治療(PCI) Hi在症狀(如心絞痛,呼吸困難,疲乏)緩解方面,介入治療和冠脈搭橋都要比藥物治療更為有效。對於一些多支冠脈病變的患者而言,冠脈搭橋的療效要優於介入治療。 SoS(手術還是支架)研究是一項隨機對照試驗,該試驗用於比較冠脈搭橋和裸金屬支架的介入治療。SoS研究證明在多支冠脈病變的治療中,冠脈搭橋要優於介入治療。 SYNTAX研究是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對象為1800名多支冠脈病變的患者,將冠脈搭橋和藥物洗脫支架(DES)的介入治療做比較。研究發現藥物洗脫支架組在過去12個月中,心臟或腦血管的主要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出(冠脈搭橋12.4% VS...

    冠脈搭橋的預後取決於各種因素,但成功的搭橋通常能維持10–15年。通常冠脈搭橋提高了高危病人(心肌缺血而導致心絞痛)的生存機率,但是在統計學上,關於冠脈搭橋和藥物治療的生存率,兩者的差異在五年後遞減。冠脈搭橋的年齡對於預後很重要,年輕且沒有合併症的患者有更高長壽的機率。年老的病人通常會經受進一步的冠脈阻塞。

    對於冠脈搭橋術在拯救心臟病(通過立即緩解梗阻)的價值,在多項研究中被明確認可,但是在穩定性心絞痛中,研究無法明確搭橋術相比藥物治療的優勢。 冠脈搭橋可暫時性地緩解胸痛,但是不能延長壽命。絕大部分心臟病的源頭並非冠脈阻塞狹窄,而是吸菸、高膽固醇、高血脂症和高血壓等。 心智功能喪失是冠脈搭橋常見的併發症,影響到對手術成本-效益的考慮。一份出版的調查通過對冠脈搭橋術後MRI圖像的研究表明,51%的術後病人有明顯腦部損傷。 一些因素或許促成了認知功能下降。體外循環系統和手術本身會釋放各種碎片,包括少量的血細胞及斑塊。例如,當外科醫生夾鉗以及連接主動脈至套管時,產生的血栓會阻斷血流從而引起微小中風。其他與心臟手術相關的心理機能損傷因素包括低氧、高或低體溫、異常血壓、不規則心率以及術後發熱。 一個能避免...

    患者進入手術室,移上手術台
    麻醉醫師給患者置入外周靜脈導管,置入動脈導管連續監測血壓。注射誘導麻醉劑(通常是丙泊酚)使患者處於無意識狀態,數分鐘後注射鎮痛劑(通常是芬太尼),注射肌肉鬆弛劑使患者肌肉鬆弛。
    氣管插管,由麻醉醫師或者助手(如呼吸治療師或護士麻醉師)監護,以及呼吸機啟動。鎮靜、鎮痛藥物的緩慢持續注射以維持全身麻醉,持續輸注或間斷給予肌松藥物。
    由麻醉醫生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必要時置入漂浮導管監測肺動脈壓、心輸出量。

    一種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替代療法近年開始發展。非體外循環的冠脈搭橋術(OPCAB)是一項不藉助於體外循環,而進行的冠脈搭橋術。非體外循環的冠脈搭橋術(OPCAB)的進一步改進即為微創冠狀動脈搭橋手術(MIDCAB),手術是通過一個5至10厘米的切口進行。

    血管的選擇很大取決於特定的外科醫生和醫療機構。通常,左側胸廓內動脈(先前提及的左乳內動脈)移接至左前降支,另一些動靜脈被聯合使用於其他冠脈搭橋。右側胸廓內動脈,腿部的大隱靜脈和前臂的橈動脈也常被使用。在美國,這些血管通常是經內鏡獲取的,通過一種「內窺鏡取血管術(EVH)」的技術。胃部的胃網膜右動脈不常使用,是由於其從腹腔移取的困難性。

    患者在接受冠脈搭橋後的8到12周內需避免做某些事情,以減少切口裂開的風險。這些措施稱為胸骨的注意事項。首先,患者需要避免過度使用手臂,比如將自己推離座椅或在坐下前拖座位。為了避免這個,患者被鼓勵在站起之前,先在座位上搖擺幾次以增加衝力。其次,患者應該避免提任何超過5-10磅的東西。一加侖牛奶大概重8.5磅,這是一個很好的重量限制參考點。最後,患者應該避免將手舉過頭做事,比如從衣櫥的頂架上取毛衣或者從櫥櫃裡取碟子或杯子。

    心胸外科
    「雜交」手術(冠脈搭橋合併冠脈內支架)
  4. 心手術(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中使用體外心肺機(在右上角,附四個轉盤即為推動血液的泵) 臟移植與原來的肺和大血管示意圖 移植後的臟在受體胸腔中的位置心脏外科,指外科医师在心脏、主动脉或血管上进行手术。 通常包括臟移植(換心)、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瓣膜病外科、冠心病外科 ...

  5. 現今心臟移植成功後的生存率隨着技術的發展逐年提高國際心肺移植協會ISHLT統計的患者在接受移植後1年3年5年和10年同期存活概率分別是85.2%78.0%72.1%和60.1% [1] ;但心臟移植手術仍被視為一種非常規高風險醫療項目主要受來自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等待時間長、 移植排斥 、供體受體選擇標準、捐贈流程、倫理、宗教和各地傳統文化等方面。 著名醫院 [ 編輯] 克利夫蘭診所 ,心臟專科常年位居全美第一。 [2]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 心血管病 專科和 心臟外科 專科連續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名第一。 [3] 參考 [ 編輯] 克里斯蒂安·巴納德. 參考文獻 [ 編輯] ^ 阜外醫院2015年度報告 [永久失效連結]

  6. 其執行過的心臟移植次數為亞洲最高存活率也最高1988年執行台灣首例長期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曾執行過全世界首例自體心臟移植修補心臟後壁破裂首例以不輸血方式為兩歲幼童換心等開創性手術 [1]。 1990年,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