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新潟縣中越地震是發生於2004年10月23日,日本 新潟縣 中越地方的地震,強度為日本氣象廳地震規模6.8,其後有多次6以上餘震。

  2. 日本地震列表. 臺灣正體. 日本大地震震央分布圖。. 紅:M7以上 、 藍:造成罹難 、 紫:M6以上和最大震度6以上 [1] [2] 。. 這是關於在 日本 歷史上主要地震的列表,因為日本位於 地震 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因此地震非常頻繁。. 本表僅列出規模7.0以上或重大 ...

  3. 2024年1月1日 · 根據 美國地質調查局 的報告,這次地震的 規模 達到了7.5, 震源深度 為10公里(約6.2英里)。 [6] 主震的震源機制顯示這是一次沿著東北走向、向西北或東南傾斜的淺層 逆斷層 活動。 根據 日本氣象廳 報告,本次地震最大 震度7 [7] 在 志賀町 及 輪島市 測得,是 氣象廳震度等級 最強烈等級,為繼 1995年阪神淡路大震災 、 2004年新潟縣中越地震 、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 、 2016年熊本地震 (前震、主震)、 2018年北海道膽振東部地震 後, 日本氣象廳震度分級 實施以來第7次觀測 震度7 及第2次觀測兩個地點 震度7 強烈搖晃。 [8] [9] [10] 主震發生後九分鐘,還發生了一次6.2的餘震 [11] 。 構造背景 [ 編輯]

  4. 芮氏地震規模 (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 ,中國大陸稱 里氏震級 ,港澳稱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是一種表示 地震 規模大小的標度,由 芮克特 在1935年發明。 他後來改進出了 近震規模 。 它是由觀測點處 地震儀 所記錄到的 地震波 最大 振幅 的 常用對數 演算而來。 規模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 微米 (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芮氏0地震,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0 微米 (0.01毫米)為1,100微米(0.1毫米)為芮氏2,1000微米(1毫米)為芮氏3,10000微米(1厘米)為芮氏4,如此類推。

  5. 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地震發生當天,日本氣象廳發布的規模是7.9(速報值)和8.4(暫定值),該數據發表2天後,才又修正為地震矩規模9.0。 參考資料 [編輯] ^

  6. 臺灣的地震觀測始於日治時期,2000年8月之前的震度分級是沿用日本1936至1948年所使用的震度分級,將震度分成0級至6級,共7個等級,震度6級為地動加速度在250gal以上。

  7. 2023年奧能登地震 (日語: 令和5年奧能登地震 ) [註 1] ,是指2023年5月5日下午2時42分許發生於 日本 石川縣 能登半島 的 地震 。. 地震震央位於 37°32.3′N 137°18.2′E ,規模為 M j 6.5, 震源深度 約12公里,最大 震度 6強 [2] 。. 並於 震源機制解 速報中推定,該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