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5 天前 · 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關法規火化,其骨灰起先安放於北京市八寶山人民公墓,1980年改至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1995年,其遺孀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移葬於北京市西南120公里的河北省 易縣 華龍皇家陵園,使溥儀墓坐落在清西陵附近。

  3. 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關法規火化,其骨灰起先安放于北京市八宝山人民公墓,1980年改至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其遺孀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移葬於北京市西南120公里的河北省 易縣 華龍皇家陵園,使溥儀墓坐落在清西陵附近。

  4. 5 天前 · 溥仪是道光帝 旻宁 之曾孙,醇贤亲王 奕𫍽 之孙,光绪帝 载湉 的侄子,生父是醇亲王 载沣 ,生母 嫡福晋瓜尔佳氏 是 慈禧太后 的重臣 荣禄 之女。 光绪 三十四年十月廿一(1908年11月14日),德宗景皇帝载湉( 光绪帝 )被砒霜毒杀, 慈禧太后 在重病之际拥立时年2岁9个月大的醇亲王长子溥仪继承大统,并 兼祧 同治帝 与光绪帝。 随后令溥仪生父载沣为 监国 摄政王 ,与光绪帝 皇后叶赫那拉氏 (即隆裕太后)共同辅政,翌日慈禧太后驾崩。 十一月初九日(1908年12月2日),溥仪正式即位,于翌年改元“宣统”。

  5. 2021年10月19日 · 小人物與大時代──從溥儀的一生看變革. 「歷史的車轅沿着既定的路線前行,然而通往未來的道路有無數分岔口。. 只要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於車輪下放置一顆恰當的石子,便能使歷史通向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向。. 」120年前,同是這片土地,在甲午戰敗的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為政舉措
    • 人物評價
    • 個人作品
    • 親屬成員
    • 軼事典故
    • 陵寢墓地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曜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民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本名:愛新覺羅·溥儀

    •別稱:宣統帝、清廢帝

    •字號:字曜之、號浩然

    •所處時代:清末到建國初

    •民族族群:滿族

    •出生地:醇親王府(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

    沖齡登基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正月14日出生在北京醇親王府。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與側福晉劉佳氏之孫,攝政王載灃與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慈禧很喜歡收養在宮中,就把這個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時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堅持給載灃指婚,劉佳氏只有將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就想著廢掉光緒,光緒又沒有兒子,光緒二十五年(1898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廢除“大阿哥”這個名號。廢除稱號以後慈禧年齡越來越大,光緒帝又沒有兒子。此時慈禧和光緒帝的關係非常不好。 光緒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訊息傳來,醇王府頓時發生一場大亂。溥儀的祖母老福晉劉佳氏剛聽完載灃帶回來的的懿旨就暈厥過去。未來的皇帝溥儀連哭帶打不讓內監抱走。溥儀的乳母王焦氏抱著溥儀一起進宮。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尊祖母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貴妃佟佳氏為皇祖祺皇貴太妃(端恪皇貴妃),穆宗瑜貴妃赫舍里氏為皇考瑜皇貴妃(敬懿皇貴妃),珣貴妃阿魯特氏為皇考珣皇貴妃(莊和皇貴妃),瑨妃西林覺羅氏為皇考瑨貴妃(榮惠皇貴妃),大行皇帝瑾妃他他拉氏為皇考瑾貴妃(端康皇貴妃)。並頒布大行皇帝的遺詔。此時安慶發生兵變,被清軍剿滅。11月,頒大行太皇太后遺誥。詔四時祭饗祝版,醇賢親王稱曰“本生祖考醇賢親王”,嫡福晉稱曰“本生祖妣醇賢親王嫡福晉”。12月2日,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加慶親王奕劻以親王銜並世襲罔替,貝勒載洵、載濤加郡王銜。並且設立禁衛軍,命貝勒載濤、毓朗、尚書鐵良專門管理訓練。命張之洞兼督辦川漢鐵路大臣。

    三載皇帝

    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設定呼倫貝爾沿邊卡倫。重整海軍,命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尚書鐵良、提督薩鎮冰籌劃重整海軍的事宜,命慶親王奕劻總司稽查事務。罷免鐵良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閏二月,下詔責成預備立憲,避免部臣、封疆大吏因循敷衍,逃避責任。命前內閣學士陳寶琛總理禮學館。3月,再次裁撤奉天巡警道。增設洮昌等處兵備道,臨長海等處分巡兵備道。改奉錦山海關道為錦新等處兵備道兼山海關監督,東邊道為興鳳等處兵備道。6月,免去慶親王奕劻管理陸軍部事務之權。呂海寰被罷,以徐世昌充督辦津浦鐵路大臣,沈雲沛為副職。8月,考察憲政大臣李家駒進日本司法制度考等書。 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同盟會發動廣州新軍起義,失敗。2月,下詔讓新噶勒丹池巴羅布藏丹巴代理前藏的事務。葛寶華死後,調榮慶為禮部尚書,以唐景崇為學部尚書。3月,王士珍因病被罷免,命雷震春署江北提督。革命黨人汪兆銘(汪精衛)、黃復生、羅世勛密謀以炸藥刺殺攝政王,被發覺後逮捕下獄。7月,貝勒載濤上奏考察各國軍政的結果。以毓朗、徐世昌為軍機大臣。9月,資政院舉行開院典禮,監國攝政王載灃親自前去並且頒布訓詞。10月,下詔改於宣統五年開國會,並且命溥倫、載澤充纂擬憲法大臣。11月,慶親王奕劻上奏請求免去軍機大臣及總理外務部的職務,皇帝下詔挽留。資政院請求下達剪髮易服的上諭。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武昌起義訊息傳來,清廷一片慌亂。溥儀下《罪己詔》。派陸軍大臣廕昌率北洋軍隊兩鎮南下,同時命海軍駛入武漢江面配合陸軍作戰。但廕昌指揮不動北洋陸軍。在“養病”的袁世凱,一直密切注視局勢的變化,同在北京官場和北洋陸軍中的心腹徐世昌、段祺瑞等保持著聯繫,對政局了如指掌。武昌起義的勝利,引起帝國主義的仇視,各國公使一致促請清廷起用袁世凱。清廷不得已任命袁為湖廣總督,令其督師南下。袁以腳病未好為藉口,不肯應命,暗中卻操縱北洋軍怠戰,並提出組織責任內閣,給他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等條件,要挾清廷。清廷被迫召廕昌回京,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和節制水陸各軍。袁在彰德“遙領聖旨",下令北洋軍向革命軍進攻。11月2日攻下漢口後,即按兵不動,而後帶衛隊抵京。16日組成責任內閣,迫使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袁世凱總攬政府大權,接著便下令北洋軍猛攻漢陽,炮擊武昌。南北內戰爆發後,華南地區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朝中央,但清廷仍控有數個北方省份。最後孫中山與袁世凱密約,若袁能使溥儀退位,就讓他擔任大總統。袁世凱便一面脅迫,一面勸說好讓溥儀退位。袁世凱一面施加壓力,一面提出優待條件作為誘餌。南北和議代表先後舉行了5次會議。除討論軍隊停戰和政權體制問題,還議定了溥儀退位的優待條件。經多次磋商,雙方達成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室退位後暫居官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退位詔書中說:“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承諾每年支付清室費用400萬兩銀元,新幣發行後,改為400萬元,民國政府同意溥儀暫居紫禁城,史稱“遜清小朝廷”。

    宮內生活

    主詞條:張勛復辟 紫禁城時期,溥儀雖然已為退位皇帝,但仍住在紫禁城內,生活費用由民國政府撥給,照舊過著皇帝的生活,其御茶膳房仍保留。所以,在用膳的奢侈,排場程度上毫不遜色從前皇帝生活。民國元年(1912年)9月10日,隆裕太后為六歲的溥儀請了師傅,開始讀書。書房先設在中南海瀛台補桐書屋。曾是慈禧軟禁光緒皇帝的地方。眾多的師傅中,陸潤庠、徐坊、陳寶琛、朱益藩和梁鼎芬先後教漢文,伊克坦教滿文。在讀書的六、七年裡,溥儀學的主要是十三經、古詩、古文以及《大學衍義》、《朱子家訓》、《庭訓格言》、《聖諭廣訓》、《御批通鑑輯覽》之類,沒有學過算術,也沒有學過地理、歷史。 民國二年(1913年)元旦,袁世凱派人給溥儀拜年,對小朝廷仍然效忠。2月22日,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通電弔唁,全國下半旗致哀,諡號孝定景皇后。溥儀退位仍在宮中的時候仍用宣統紀年,有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內監,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 民國三年(1914年)11月,民國參政院提出“維持國體建議案”,要求政府對遜清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凱不得不派人向溥儀提出七條“善後辦法”:其一、尊重中華民國,廢止與國法令牴觸行為;其二、用民國紀年;其三、賞賜只能用於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賜物,不能賜謚;其四、皇室機關不能對人民發告示,給處分;其五、皇室人員用民國服裝;其六、由民國司法廳辦理宮內犯罪案件,執事、太監違規由專任內廷警衛的護軍長官處理;其七、裁內務府、慎刑司。 民國六年(1917年)6月14日,前清遺臣張勛以調解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與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之間的矛盾為名,率定武軍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趕下台。7月1日,張勛兵變,宣統復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大封群臣:封贈黎元洪為一等公,任命張勛、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等為內閣議政大臣,萬繩式、胡嗣瑗為內閣閣丞,梁敦彥、王士珍、張鎮芳、雷震春、薩鎮冰、朱家寶、詹天佑、沈曾植、勞乃宣、李盛鐸、貢桑諾爾布為外務、參謀、度支、陸軍、海軍、民政、郵船、傳、學、法、農工商、理藩等部大臣,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還任命了各部尚書和督撫。7月3日,段祺瑞出兵討伐,12日,張勛逃入荷蘭大使館,次日溥儀宣布第二次退位。復辟期間曾有1架共和飛機在紫禁城上空投下小炸彈,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政治

    •丁巳復辟 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帶3000辮子軍入京。六月三十日夜,張勛等潛入故宮,與陳寶琛等會議,將復辟事告知前清宗室。七月一日凌晨,張勛率康有為、王士珍等50餘人進入宮中。溥儀將當天改為宣統九年。溥儀連發九道上諭封官授爵:封黎元洪為一等公;授七位內閣議政大臣,他們是張勛、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授各部尚書:梁敦彥為外務部尚書、張鎮芳為度支部尚書、王士珍為參謀部大臣、雷震春為陸軍部尚書、朱家寶為民政部尚書;授徐世昌、康有為為弼德院正副院長;授趙爾巽等為顧問大臣;授原各省督軍為總督、巡撫;授張勛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馮國璋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等。七月二日日,授瞿鴻等為大學士,補授沈曾植為學部尚書、薩鎮冰為海軍部尚書、勞乃宣為法部尚書、李盛鐸為農工商部尚書、詹天佑為郵傳部尚書、貢桑諾爾布為理藩部尚書。要求全國“遵用正朔,懸掛龍旗”。當天,北京街上出現大門掛龍旗的現象。 七月十二日,段祺瑞率領的討逆軍進入北京,張勛的軍隊兵寡失敗。張勛逃到東交民巷荷蘭公使館內。溥儀的師傅和父親替他擬好批准張勛辭職的諭旨和退位詔書。 •滿洲國“皇帝”

    外交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已經就任滿洲國“皇帝”的溥儀,在關東軍的安排下,乘坐比睿號戰列艦訪問日本。作為合作的標本,日方為這次訪問下了不少工夫,所到之處,隨處可見揮舞小旗歡迎的日本民眾,表現“日滿和諧”的姿態來。 對於這次訪問,日本做了周密安排,組成了以樞密院顧問林權助男爵為首的14人接待委員會,軍部派出“比睿”號戰艦和多艘護航艦來大連迎接。溥儀登上日本戰艦,檢閱了日本“球摩”第12、15驅逐艦隊。溥儀一行到達日本橫濱後,乘火車前往東京,日本天皇親自到車站迎接。隨後溥儀由秩父宮陪同,乘宮廷儀裝馬車,來到天皇裕仁當皇太子時居住在赤坂離宮下榻。在日期間,溥儀先後檢閱了日軍近衛師團、羽志野騎兵第二聯隊及戰車第二聯隊,併到曰陸軍第一衛醫院慰問了日本傷兵。

    史書評價

    •《清史稿》:帝沖齡嗣服,監國攝政,軍國機務,悉由處分,大事並白太后取進止。大變既起,遽謝政權,天下為公,永存優待,遂開千古未有之奇。虞賓在位,文物猶新。是非論定,修史者每難之。然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所見之世且詳於所聞,一朝掌故,烏可從闕。儻亦為天下後世所共鑒歟?

    歷代評價

    •李淑賢:溥儀當過皇帝,而我卻是個普通護士,然而我們真誠相愛,無論是溥儀所在的全國政協,還是我所在的醫院,人們都知道溥儀對我特別好。 •李茂傑:所謂‘滿洲國是王道樂土’根本就是日本人製造出來的謊言。溥儀則在謊言中自欺欺人地繼續著他的皇帝夢。溥儀登基用過的大殿,那侷促的空間正是溥儀有如籠中鳥一般生活的寫照。 •毛澤東:邇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綏進迫,德王不啻溥儀,蒙古傀儡國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國主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周恩來:你當皇帝的時候才兩三歲,那時的事不能讓你負責。但在偽滿時代,你是要負責的。 •喻大華:無疑,末代皇帝溥儀是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是人類歷史上擁有非凡經歷和傳奇命運的特殊人物,然而,他身為皇帝卻沒有掌握過一天國家政權;長期處於政治漩渦中卻未發揮關鍵的作用。 •閻崇年:宣統沖齡登極,成為大清末帝。中國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歷經2132年,溥儀不僅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終結,又是中華帝制的終結。

    《我的前半生》記錄了溥儀從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國“改造”等過程,是一部回憶錄,更是一本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自省書,溥儀先生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問世43年以來,印刷21次,累計印數186.3萬餘冊,而且仍然有長盛不衰的趨勢。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調即“我罪惡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過書性質的作品。

    祖輩

    曾祖父母 •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清宣宗道光帝。 •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出生於道光二年(1822年)十月十六日,卒於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七日。 祖父母 •愛新覺羅·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醇賢親王。字朴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道光帝第七子,道光帝莊順皇貴妃烏雅氏(1822年—1866年)所生,鹹豐帝異母弟。 •葉赫那拉·婉貞(奕譞嫡福晉):嫡祖母,慈禧太后之妹,光緒皇帝生母 •劉佳氏(奕譞側福晉):五品典衛德慶之女。 嗣祖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清文宗鹹豐帝。

    父母

    生父 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1951年),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之同父異母弟,生母側福晉劉佳氏。生於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十一月其子溥儀入承大統,載灃任監國攝政王。次年代理陸海軍大元帥。因此,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中(1909—1911年),他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被迫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民國十七年(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並怒斥其子溥儀投靠日本,之後返回關內居住。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嗣父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同治帝。 •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日)奕譞次子,即清德宗光緒帝,也是溥儀的伯父。 母親 •蘇完瓜爾佳·幼蘭(1884—1921):生母。 •鄧佳氏:庶母。 嗣母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1854—1875),阿魯特·崇綺之女,清穆宗同治帝之妻。 •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靜芬(1868—1913),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清德宗光緒帝之妻。

    后妃

    •皇后 郭布羅·婉容(1906年-1946年),達斡爾族旗人。民國十一年(1922年),她17歲跟溥儀結婚,為皇后。父親榮源為內務府大臣。起初夫妻關係尚好,溥儀在婉容與文繡中明顯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儀曾表現對婉容的信任,後天津時期文繡出走後,溥儀遷怒婉容,婉容開始遭到溥儀冷落,染上鴉片菸癮,滿洲國時期婉容並不願去東北,卻被日本關東軍強行帶去,常年不堪忍受日本人暴行而發瘋。日本投降後,婉容被中共游擊隊俘虜,最後釋放。菸癮發作,卒於中國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經其弟郭布羅·潤麒同意,於2006年10月23日招魂與溥儀合葬於河北省清西陵外的清獻陵,諡號孝恪愍皇后。 李淑賢(1925年-1997年),漢族(有對她的稱呼為“孝睿愍皇后”,但並非實際認定的諡號,其本人並不認同,就這一基於新中國溥儀得到改造之後的婚姻來看,該稱謂是對於李淑賢本人的不尊重)。1962年,作為護士的李淑賢與溥儀結婚。在這之前,李淑賢有過兩次婚姻。溥儀那時很想再婚,於是,兩人結成姻緣。兩人婚後恩愛有加。•淑妃 額爾德特·文繡(1909年-1953年),蒙古族旗人。滿洲鄂爾德特氏旗人。民國十一年(1922年),她跟16歲的溥儀結婚。溥儀首選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繡,但是父親逝世後端康太妃為首的四大太妃們,皆認為文繡家境貧寒、長相不好,讓王公勸溥儀重選。文繡被冊封為淑妃。民國二十年(1931年)廢除離婚。 •祥貴人 譚玉齡(1920年—1942年8月14日),滿族貴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後,改姓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溥儀對婉容不滿並打入冷宮,為了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擺設和玩物,由親屬介紹當時正在北京中學讀書的譚玉齡來到長春與溥儀結婚,住在緝熙樓樓下西側。溥儀封她為祥貴人,當時溥儀32歲,譚玉齡17歲。譚玉齡入宮後與溥儀的關係很好,深受寵愛,溥儀經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譚玉齡聰明能幹,溫順賢惠,待人接物十分穩妥。但與溥儀過了5年如漆似膠的日子後,22歲的譚玉齡卻一命嗚呼。關於譚玉齡的死,至今還是個謎。2002年愛新覺羅家族後人為其上諡號,曰明賢皇貴妃。 •福貴人

    讀書生活

    溥儀讀書極不用功,除經常生病不上學外,還不時讓太監傳諭老師放假。他讀書的興趣遠不如對毓慶官外那棵大檜柏樹的勃勃興致。溥儀常常蹲在那兒看螞蟻,一蹲半天,玩得把吃飯都忘掉。後來又被蛐蛐、蚯蚓所吸引,叫人搬來大批古瓷盆缸餵養這些昆蟲。老師們對於這個學生無可奈何,只好採用權宜辦法,每天早晨起來後,由總管太監張謙和站在臥室外,把昨天的課文大聲誦讀幾遍給溥儀聽;在溥儀到太后面前請安時,則以“見面禮“,讓他在太后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促使他記憶。這樣,學了幾年,當然背不出幾篇文章。滿文學得更糟,連字母都沒學會,隨著師傅伊克坦的去世而徹底了結了這門功課。 老師們為促進溥儀學習,想了個伴讀的辦法。伴讀的學生每月可以拿80兩銀子的酬賞,另外還賞“紫禁城騎馬”,即從東華門、西華門進宮以後還可以在宮內騎一段路程再下馬,這是朝廷對臣下的一種特殊恩典和榮譽。先是由貝子溥倫之子毓崇伴讀漢文,後來又增加溥儀的弟弟、醇親王次子溥傑伴讀漢文。這時溥儀稍有長進,當著老師面能在書房裡坐住凳子;老師對溥儀的過失也可以用訓斥伴讀生的辦法加以規勸、訓誡。

    復辟名詞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勛率兵入京,溥儀第二次登基當皇帝,是為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這年為丁巳年,史稱“丁巳復辟”。但是,歷史教科書及論著文章稱作“張勛復辟”,這很值得商榷。“復辟”二字:“復”,《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其意思是恢復;“辟”,《爾雅·釋詁》:“辟,君也。”其意思是君位。“復”與“辟”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恢復君位或恢復帝位。這次宣統復辟,是由張勛統兵進京,扶持溥儀重新恢復皇位。張勛何許人也?張勛僅是一個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相當於省軍區司令。許多書文稱“張勛復辟”,其有何“辟”之可“復”?實際上是張勛兵變,溥儀復辟或宣統復辟,而不是張勛復辟。

    法庭作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春夏之交,蘇聯內務部門對溥儀以下各偽滿大臣開始了一系列傳訊。溥儀開始不知道蘇方這樣做是為什麼,直到8月蘇方通知他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當證人,他才明白。 溥儀在蘇聯軍方押解下前往日本。在法庭上,溥儀陳述了日本帝國主義奴役滿洲的計畫和實施過程。他詳細敘述了“九·一八事變”後,天津日本駐軍司令香椎浩平如何強迫他去旅順,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怎樣威逼他從旅順到長春去當“滿洲國皇帝”,以及他如何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監視,無權甚至無個人的人身自由。 當溥儀控訴日本人殺害他妻子譚玉齡時,情緒開始失控,他用手使勁地拍打證人台。在講到天皇裕仁送給他天皇神器寶劍和鏡子時,溥儀再次無法抑制激動的情緒:“當我拿著這些東西回家時,家裡人都哭了。這是我這一代人的恥辱。”日本戰犯的辯護律師認為這是攻擊日本天皇的祖先,溥儀大聲回擊:“我可沒有強迫他們,把我的祖先當他們的祖先!”這句話引起鬨堂大笑。 從八月十六日起,溥儀連續出庭8天,創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單人作證時間最長的紀錄。作證完畢後,他又回到了收容所,繼續他的特殊俘虜生活。1950年7月30日,蘇方向溥儀下達了回國通知。即使此時,溥儀仍對第45特別戰俘收容所的翻譯別爾緬拓夫表達想要留在蘇聯的意願。1950年7月31日,溥儀登上回國的列車。

    主詞條: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在北京逝世,遺體於1967年10月19日火化。對於骨灰如何處理,周恩來總理當時作了明確指示:一是可由愛新覺羅家族決定;二是可由家屬選擇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暫存骨灰。20日家屬聚會進行了討論,經家族一致商定,將溥儀的骨灰暫存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溥儀墓

    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全國政協禮堂為溥儀、王耀武、廖耀湘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會後根據中央指示,將溥儀的骨灰盒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張世義先生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皇家陵園。為了提高陵園知名度,張世義經過不懈努力,勸動了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遷葬西陵。

  6. www.wikiwand.com › zh-tw › 溥仪溥儀 - Wikiwand

    溥儀,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曜之,號浩然,洋名亨利(),作為清朝皇帝在位期間年號「宣統」,故稱宣統帝。 其為清朝第12任君主,也是1644年清軍入關後第10任君主,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末任皇帝,亦是世界史上除教宗本篤九世以外,唯一登基三 ...

  7. 年僅三歲便登基,說起溥儀的一生,該以何種文藻形容,還真令人思緒糾纏。 小皇帝緩緩推開大殿前的布幔,有些吃力的樣貌,下一刻迎來萬臣朝拜之幕,然而他卻只對關在罐裡的蟋蟀倍感興趣,偌大的紫禁城也是空殼,如同監獄。 在軍閥鬥爭與日本侵國之際,年幼的溥儀早已失去左右威權的能力,一心想著復辟稱帝的他,為此踏上玩火自焚的餘地;藉著日人的聲勢武力,溥儀成為滿洲國的魁儡皇帝,就其一生都被冠上「叛國」的罪名,使他成為不折不扣的歷史罪人,這也是大眾對其的既定認知。 近三個小時的篇幅中,導演企圖濃縮長達六十餘年的動盪年華,輔以色彩光影的運用,映照溥儀自登基、叛亂逃離、欲留下卻被放逐,最終被迫拘留的場景變化,灰暗的調性象徵難熬且卑微的氛圍。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