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13日 · 父母的難當,做子女的也難當,每個人一定有與父母之間的糾結點,而且長大後忙碌在外更少與父母好好相處了,什麼時候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療癒一段關係呢? 擁有十年以上的心理諮商經驗,許皓宜處理過各式各樣的案例,她發現,所有的問題探索到根本,都與原生家庭脫離不了關係。 想要了解一個人、療癒一個人,勢必得回歸到家庭。 (責任編輯:張唯詠) 這些,都和你的原生家庭密切相關! 記憶中父母臉上閃過的喜怒哀樂,如同烙印般刻劃在我們心底,左右著我們的情感,撼動著我們的性格。 我稱之為:父母病。 人際關係不順利,是因為我們都得了「父母這種病」 誠實以對,自我坦承後的覺察,一開始並沒有讓我比較好過。 我的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活在對父母的怨懟裡:我生氣他們沒有給我任何手足,我怨恨他們不經意的缺席製造了我的孤單。

  2. 2017年10月25日 · 文/簡單心理. 我有一個獨特的技能可以分辨出一個人是否是在跟父母打電話。 因為跟父母通話的特徵是很明顯的:和朋友聊得熱火朝天,轉身一接起爸媽的電話,立馬變成冷漠臉:“嗯”“啊”“知道了”沒事兒我掛了啊”,一句話蹦不出幾個字。 我們可能也會有類似這樣的體驗: 對不熟的人,即使完全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也會有禮貌地表示:“您說得很有道理”,卻會直接懟好朋友:“你懂個毛線! 其他人一個錯誤犯了 N 次,我們還能和言細語地第 N+1 次跟對方解釋;男朋友忘記了自己愛用的護膚品牌,立馬氣到炸裂:“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我說話! 好像一對上自己親近的人,我們的耐心值就“唰”地一下就減半了,儘管發完脾氣心裡也會愧疚,可下一次還是摟不住火兒。

    • 要求小孩固定做家事
    • 對小孩有高期望
    • 不怕小孩失敗
    • 有社交能力
    • 從小就陪小孩成長
    • 養育小孩時,有長遠規劃
    • 實踐成功父母的三個關鍵:穩定、公平、友善

    Ted Talk 的講者、史丹佛大學教授,同時也是《How to Raise an Adult》一書作者 Julie Lythcott-Haims 表示,小孩子若從小開始做家事,長大後比較容易成為有團隊合作能力的人,也會比較有同理心。 不過,特別要注意的是,家事與零用錢要分開來談! 心理學家發現,額外獎勵事實上會降低小孩做家事的動機。預期的獎勵會讓小孩花較少時間與精力去做,而驚喜的獎勵、或是不給獎勵,則會讓小孩保持很高的動機去做。

    對小孩有合理的高期望能夠讓小孩往成功道路邁進。成功的父母會設定一個合理的高桿子,讓小孩努力伸直身體去碰觸,但又不是過高、超出能力範圍的。 舉例來說,父母若期望小孩能夠一路念到大學,那就會採取適當的教育策略,讓小孩努力維持好成績。

    父母的職責不是消除一切風險,而是讓風險降到最低。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失敗的經驗中,小孩才能學到最多。跌倒會痛,但現在不體會跌倒的痛,以後跌了會更痛。 放手,讓小孩在最低風險限度內,體驗失敗的痛,才能培養他完整的人格。

    美國賓州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與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博士們合作研究,觀察一群孩童 20 年 ,發現這 700 名孩童中,有社交能力的孩童比較容易拿到大學學士學位,並且在 25 歲前找到工作。 成功的父母要培養小孩的社交能力,讓他們去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同理心。

    在小孩 3~11 歲之間,父母的陪同格外重要。這個期間內,若父母花更多時間陪孩子成長,孩子未來會更幸福、更有成就。 但要注意的是,陪小孩成長,不等於當個時時刻刻盯緊孩子的「直升機父母」或是「高壓統治」的「虎爸、虎媽」!陪伴孩子的意思是:要與孩子有良好互動,同時不給孩子過多壓力。

    很多父母教養小孩的原則是:盡快解決眼前問題;但成功的父母看得比較遠,他們會想到小孩成年後的模樣。所以成功的父母會在某些時刻暫停,停下來機會教育,讓小孩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而哪些是錯的,形塑出小孩的完整人格。

    小孩犯錯時,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過度嚴厲的懲罰是沒必要的。即使小孩犯錯了,也要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在哪。 並且要有一個穩定、公平的衡量標準,不可以有時候小孩打破花瓶沒事,有時候打破花瓶就被痛罵一頓。否則小孩會覺得父母很喜怒無常,進而心生畏懼。 最良善的親子關係就是與小孩相處得像朋友,彼此良好溝通、讓小孩願意跟自己談心。 延伸閱讀: 沒有養兒防老、20 歲離家獨立!瑞典人的家庭哲學: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朋友」 本文相關資料: 1.《Lifehack》〈Parents Of Successful Kids Do These 10 Things In Common, Science Finds〉 2. ambermcauley、sheldonl, CC licensed。

  3. 2021年7月16日 · 線上看. 「愛,卻從不開口」的爸爸——父親. 圖片來源:《父親》劇照. 「爸,我們需要聊一聊。 「這不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嗎? 「不,我說的是『認真地』聊一聊。 去年才在銀幕前上映的感人電影《父親》,講述著一段藉著褪去的記憶,父親與女兒重新認識彼此的故事。 獨自居住在倫敦的安東尼,隨著年齡漸長慢慢失去記憶,而個性倔強的他,拒絕了女兒 Ann 的關心與協助,不僅將女兒請來的看護拒之千里之外,也把女兒的愛越推越遠。 然而情況愈發不樂觀,面對父親令人擔心的生活狀況,Ann 決定將父親接到自己的住所就近照料。 慢慢將現實與記憶混淆的安東尼,開始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困惑,也逃不過最令人鼻酸的那幕:望著最親近的女兒,安東尼卻怯生生地地問:「妳是誰?

  4. 2018年5月23日 · 在家庭中糾纏型母親較父親來說更為普遍由於女性獨有的生育能力母親在對待子女時容易產生一種你是我生的我還管不了你了? 」的想法因此在情感上更容易和子女產生緊密的聯結。 糾纏型的母親往往也是 自戀的(call her a narcissist),她們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部分,無法接受孩子是另一個與自己分離的獨立個體 。 但孩子並不都這麼想,至少他們不只是媽媽生命的延續,他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健康的自主性。 心理治療師Gerri Luce在談及她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混淆時如此描述: 「我的每一個決定都需要她的同意。 當她不在我身邊,或者我無法跟她商量我所做的大大小小的決定時,我會感到異常的惶恐。 多年來,我們融合成一體,就像一個連體人,直到她去世。 糾纏型母親是什麼樣?

  5. 2017年11月22日 · Vo Style 2017-11-22.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小孩不乖到底可不可以打」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也許打不打不是重點,「怎麼打」才會真正影響親子關係和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邱淳孝 諮商心理師. 「老師,真的不能打 ...

  6. 2019年7月25日 · 「那媽媽不快樂是怎麼了? 是妳造成的嗎? 」我問著。 「不是啊,是因為我爸一直沒有回應我媽的付出。 」妳說著。 「哇,所以好難,爸爸沒有回應媽媽,連帶著媽媽也沒辦法回應妳了⋯⋯」我說著。 我看著妳陷入沈思。 「妳真的覺得有辦法讓媽媽『真正』快樂嗎? 」我繼續問。 妳抬起頭,開始搖頭。 「是的,但妳一直這麼付出,我相信一定有些東西讓妳一直願意這麼做吧! 」我問著。 「對,至少週末我回家,媽媽不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客廳一直看電視,至少有人說話她不這麼落寞⋯⋯」妳說著。 「是啊,妳做得很好,但做這麼好還是沒讓她開心,這樣可以嗎? 」我問著。 妳的表情裡充滿困惑。 是的,很多人都會困惑,為什麼這樣要可以呢? 親愛的, 我們在兩代間關係的痛苦,往往與我們站錯位子,以及關係越界有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