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8月15日 · 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研究團隊使用編碼攻擊(encoder attack)和擴散攻擊(diffusion attack)兩種技術研發 PhotoGuard。 編碼攻擊會在照片上附上難以察覺的信號,它能使 AI 編輯器將照片理解成其他內容。 例如,附上信號的喜劇演員 Trevor Noah 的照片會讓 AI 將人像歸類成純灰色區塊,這樣一來,任何試圖要用 AI 將 Noah 人像合成到其他場景的成果看起來都會很不真實。 再來,擴散攻擊可以擾亂 AI 生成其他圖像的方式。 同樣以 Trevor Noah 的照片為例,若有心人士想添加其他東西到 Noah 的人像上, 照片上信號會自動忽略他們的指示 ,只會產生研究團隊預設的成果。 照片防護罩不是「金鐘罩」,時刻警惕照片外流最重要!

  2. 2023年9月4日 · Hugging Face 主打功能是讓用戶能夠自主創建 AI 模型並將其託管在其平台上,不僅包括添加資料訊息、上傳必要文件、追蹤版本更新等操作,更能讓開發者自行決定模型的公開性,選擇在何時發布以及是否將其公開。

  3. 2024年6月6日 · 大家的爸爸「黃仁勳」生活日常——身為日理萬機 CEO,他討厭 3 個東西. 廖紹伶. 2024-06-06. 分享本文.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因著一年一度的 COMPUTEX 大會再次來台,人氣可說是比去年還要高,不論是去了哪間餐廳、逛夜市、在 COMPUTEX 去了哪些攤位、替誰站台、說了 ...

  4. 2024年5月2日 · 分享本文. 研究顯示,通常面試官在一開始的前 5 分鐘就已經對面試者做出了評斷。. 在這有限的時間裡,該如何將最好的自己呈現出來就變得至關重要,必須要把握每個機會。. 當面試到了尾聲我們常會遇到一個環節,面試官可能會問:「請問你還有什麼問題想 ...

    • 傳統顯微鏡「解析度」與「廣度」受限,阻礙科學家觀察細微變化
    • 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可短時間內偵測大腦個別分子位置
    • 台日跨國技術合作,打開大腦的潘朵拉盒子
    • 「看見」大腦記憶的生成,破解大腦疾病之謎

    先來說說傳統顯微鏡的問題!傳統光學顯微術能夠解析的最小距離,大約 250 奈米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兩個發光分子之間的距離小於這個極限,因為光波的繞射特性會使分子影像變得模糊。這個鑑別距離極限,定義了光學成像的「解析度」。 大腦神經突觸的大小約在 20 到 40 奈米之間,與腦部分子活動相關的神經結構尺度也在數十奈米。可想而知,運用傳統「粗線條」的光學顯微術觀察大腦,一定會有「見林不見樹」的問題:即使可知大致的神經走向,也無法得知細微變化。但魔鬼,就是藏在細節裡啊~~ 另一方面,傳統顯微鏡還有視野廣度或視野大小的問題。神經突觸的大小是果蠅大腦 (約數百微米)的數千分之一。想要解析特定分子在大腦的分布,困難度就像用小小無人機空拍一個籃球場,還要定位籃球場上每隻螞蟻的正確位置。 但在顯微鏡的世界裡...

    首先,這種顯微技術必須能夠定位腦神經細胞中個別分子。衡量各種超解析顯微術的優勢與適用範圍,「單分子定位顯微術」(single 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具有數十奈米等級的空間解析度,得以鑑別相距約 20 奈米的分子,恰好符合神經生物學家對解析度的要求,無疑是首選工具。 再者,因為神經網路遍佈全腦,並非僅侷限在大腦的表層,此顯微術必須能看得又深又清楚,才能重建果蠅大腦完整的三維影像,提供全面而精密的分子地圖。近年熱議的「層光顯微術」(light-sheet microscopy) 可快速取得大範圍樣品的影像,成為不二首選 (有關層光顯微鏡的介紹,請見研之有物另一好文〈灑下百道層光,一窺微觀世界的生命律動──晶格層光顯微鏡〉)。 再加上,江安世院士團隊透...

    有了既定的策略,抽象的概念立刻轉化為一個跨界、甚至跨國的技術整合問題。陳壁彰副研究員與江安世院士合作,將一個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中心打造的特殊顯微物鏡,整合入實驗室既有的掃描式貝色層光顯微鏡 (Scanning Bessel beam light-sheet microscope),建構出針對透明化樣品最佳化的超解析顯微鏡,並應用日本東京大學 Yasuteru Urano 團隊開發的新型閃爍螢光染劑 HMSiR 標定腦內分子,讓每一個參與大腦記憶生成的分子,發出清晰且明亮的光訊號。論文第一作者、現任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助理教授朱麗安興奮地說: 因為商用顯微鏡大多有鏡頭選用、解析度等限制,尤其層光顯微鏡在鏡頭選擇上更是有諸多限制。 那麼,這項新的顯微鏡系統,會對神經科學帶來什麼...

    昆蟲腦部的蕈狀體分布了一種囊泡單胺運轉蛋白質(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與昆蟲的嗅覺與記憶功能息息相關,是一種在腦部負責訊息傳遞的重要分子。只要標定這種蛋白質分子的精確位置,即可從中歸納出與記憶有關的分子機制。 本次研究發現:在讓果蠅進行特定的記憶訓練後,只有特定的神經突觸會增加囊泡單胺運轉蛋白質表現,顯示這些神經在記憶過程可能肩負重大功能。 藉由類似的實驗,神經科學家可以釐清神經變化和特定腦部活動的關聯,進一步理解神經在腦部記憶生成的機制,以及神經可塑性 (placiticity) 的變化,破解大腦記憶之謎。 另一方面,由於鼠腦被普遍使用於與人類腦部疾病有關的研究,未來江安世院士研究團隊也計畫以此探索老鼠腦,揭密與蛋白質分布有關的機制,對於解答部分人...

  5. 5 天前 · 商業故事/ 金融科技. 紐約州對加密貨幣平台 Gemini 罰款3700萬美元,追回 5000 萬美元賠償投資者. 黃雅慈. June 17, 2024. 商業故事. 【英國正在失去歐洲科技王冠】法國馬克宏急起直追,吸引 NVIDIA、特斯拉前員工創業. Chloe.

  6. 蔡銘 June 17, 2024 AI 人工智慧 / 數位技能 奇形怪狀的資料都能丟給它整理!Google AI 筆記神器「NotebookLM」開放台灣使用啦 ... 黃誠 September 8, 2023 Page 1 Page 2 隱私條款 聯絡我們 活力徵才 生活報橘 公民報橘 隱私條款 聯絡我們 活力徵才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