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月23日 · 紅外線熱顯像儀可以判斷火場還有沒有受困者要救也可以判斷火場的現場狀況。 當火場溫度高達 5、600 度時會發生閃燃這時候要做撤離在撤離的時候這時候有紅外線熱顯像儀可以更快分清楚哪裡是出入口往回的路上就不用摸索可以快速 ...

  2. 2022年2月16日 · 火災發生時你還在用濕毛巾摀口鼻跟躲浴室嗎這些錯誤的觀念可能會讓你慘死火場! (本文經作者 林金宏的消防天地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談談彰化防疫旅館這場火災〉。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 不可躲浴室
    • 不可浪費時間「尋找濕毛巾」摀口鼻
    • 應以「向下逃生」為逃生原則
    • 消防署提醒,這些火場逃生重點也要注意?
    • 預防火災發生

    火場第一殺手為「濃煙」,而浴室空間並不利於躲避濃煙!因為浴室的門和天花板大多是塑膠材質,容易因高溫熔化變形,且浴室門下方也有通風百葉,濃煙容易竄入;如果浴室沒有對外窗,更無法對外呼叫,救難人員不易發現。 此外,浴室內排水孔下方設有「存水彎」,以彎曲造型將積水留在排水管內,避免排水管內的臭味流入室內,所以也不會有新鮮空氣流入浴室內。

    一般人都以為火災現場,用濕毛巾摀口鼻即可穿越濃煙逃生,但實際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濕毛巾擋不住濃煙中會造成人命傷亡的「一氧化碳」和「有毒氣體」,且找毛巾和水源很可能延誤逃生避難時機,也反而可能讓自己置於更危險的空間當中。

    火災來時應該向上跑還是向下逃生呢?由於煙平均上升速度為每秒3~5公尺,人平均往上速度為每秒0.5公尺,人往上跑是跑不贏煙的,因此火場逃生原則為「往下逃生」。 但如果發現門把溫度燙手、開門發現門外有濃煙、樓梯間往下逃生發現煙霧蔓延上來,也沒有其他往下往外逃生的路線時,就應立即關門防止火勢和煙霧進入,再以衣物或毛巾將門縫堵住,並往水平方向遠離火、煙、熱的位置,尋找相對安全的空間。

    1. 不可為了收拾財物而延誤逃生避難時間,應以保命求生為首要目標。 2. 不可搭乘電梯逃生。 3. 火場逃生避難時,謹記「隨手關門」,可以將火勢及濃煙侷限於起火點室內或屋內,以利其它房間或樓層的人,順利逃生避難。

    理解了火災的逃生重點,平時自宅又該如何預防火災發生呢?除了注意長者、孩童的用火安全,居家裝潢的隔板、天花板應選擇不燃或耐燃材料,選購傢俱如窗簾、地毯、布幕時,也應挑選附有防焰標示的合格防焰物品。 除此之外,平時也應設置好住宅用火災警報器、滅火器、緊急照明燈等設施,購買時要確認設備本體貼有「內政部登錄機構個別認可合格標示」,如下圖所示: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設置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呢?根據內政部消防署97年至106年建築物火災死亡數據統計,「獨立住宅」死亡人數佔火災死亡人數最高,此外住宅火災死亡人數於「凌晨0時至6時」此時段發生時最多,而死亡原因正是太慢發現火災應變不及,或者高齡者行動不便避難。 因此,藉由住宅用火災警報器,火災發生時可以從警報聲響得到提醒。當住宅用火災警報器偵測到火災,會鳴動70...

  3. 2022年2月9日 · 消防局表示滅火機器人造價約新台幣 170 萬元除了可噴射強力水柱外還可以調整成噴射水霧型態可在工廠火警或瓦斯外洩等事故現場戒備救援。. 這次操作滅火機器人的海山分隊隊員吳宗成表示,機器人 可在 100 公尺內作遠端遙控 ,雖然不能作 ...

  4. 2017年6月30日 · 位於日本橫濱富有盛名的磯子火力發電廠,其二號廠的再設計可以高達 600 /620 C,發電效率高達 45%,在其引進高效低排技術之後,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之前少 17%。

  5. 2019年12月9日 · 2019-12-09. 分享本文. 有個物理難題困擾了物理學家 100 年,總算在 2019 年找到了解答,但找到解答的人,不是霍金、費曼這種超大人物,而是一個大學生。 這個百年難題是這樣的: 為什麼管子裡的氣泡會塞住?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那個大學生是怎麼找到答案的? 理論上氣泡會往上浮,為什麼會塞在管子裡? 在寬廣的水域中,水裡的氣泡會往上浮。 它的原理很簡單:因為氣泡的密度比水還低,浮力大於氣泡本身的重量,因此它會往上浮。 然而在狹窄的管子中,氣泡卻會堵塞,不會往上浮。 既然氣泡的密度比水低,理論上浮力會把它往上推,如果會卡住,就代表它遭遇阻力。 早在一個世紀前,科學家就發現這個現象,卻無法解釋,因為他們一直找不到阻力。

  6. 2021年11月17日 · 定義未來生活 宜居城市. 【會使用 AED 的話,平均兩人可救回一人】台灣佈署數量超過許多先進國,重點是需要更多志願者! 健康醫療網 2021-11-17.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對心臟驟停的病人來說,AED (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可說是最重要的救命武器。 目前約有一萬台部署在公共場所裡,但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你有使用AED 救人的能力嗎? (責任編輯:陳怡君) 校園AED使用率最高,AED 設置至今救活 156 人.